『译者序:世阿弥“花风幽玄”的美学 shimo.im/docs/473QMyBwjmf7La3w

▷风姿花传
▷至花道
▷能作书
▷花镜
▷游乐习道风见
▷九位
▷拾玉得花
▷申乐谈议

世阿弥(1363—1443)是日本古典戏剧样式——“能乐”的集大成者,他在中晚年时期写给其艺术继承人的关于能乐创作、演出、观赏、传承等问题的一系列“秘传”(又称为“秘传书”),在东方传统戏剧理论史上独树一帜,自成系统,不仅具有戏剧理论的意义,也具有东方美学乃至世界美学的价值。世阿弥将普通名词“花”用作基本概念,以花的自然特性来论述能乐的美感特征,又以“风”及若干“风”字词组来描述能乐艺术种种复杂的动态变化,“花”与“风”一静一动,达成空间性与时间性的一横一纵,合称为“花风”。“花风”最完美的结合就是“花风幽玄”或“幽玄”。世阿弥用“幽玄”这个汉字概念来描述能乐作为“神乐”(申乐)的神圣性、艺术高深度与超现实之美。

——「译者序」

▷风姿花传

可延年益寿之申乐,探其源头,有人说起源于佛陀的故乡,有人说自远古神代传至日本。岁月推移,时代流转,原貌难存。
后来为万民所喜爱者,是在推古天皇时圣德太子命秦河胜为天下安宁、百姓快乐而上演的六十六出曲目,名为“申乐”。此后,世代之人皆可从中玩赏风月。秦河胜的子孙将技艺传承下来,出任春日神社、日吉神社的神职。故两社以申乐奉神者皆由和州、江州两地人士承担,延赓续后、兴盛至今。
学习古人、欣赏新风之余,切不可有损能乐之风流。辞须文雅,姿须“幽玄”,方可作斯道之达人。
欲成斯道之达人,必须心无旁骛,然惟有歌道,可为申乐锦上添花,必多援用。
谨将本人自幼以来所学所见所闻,大体胪列于后。
好色、博弈、嗜酒,为三重戒,向为先贤古人谆谆告诫;学艺者应刻苦修习,练功习艺,切忌懈怠,戒骄戒躁。

关注

“十体”兼备的演员,在一个地方将自己所掌握的曲目逐一上演一遍需要很长时间,因此会让观众感到新鲜有趣。掌握十体的演员再不断完善细节,可做到无所不能。
首先,同一曲目,三五年之间只演一次,每次演出都会让人觉得新鲜不厌,此种做法最为有效。其次,还要注意,根据一年之中的季节变化,选择适当的曲目安排演出。此外,在连日上演的场合,不但一天之中的曲目要适当搭配,整个演出过程都要注意搭配不同风体,根据演出顺序,适当安排各种不同风体的曲目,以免单调。似这样,从全局到具体细节,每次每场都能安排有序得体,方可永葆“花”之常开。
“十体”固然重要,还不可忘记“年年岁岁之花”。什么是“年年岁岁之花”呢?“十体”指的是模拟表演的各种类型,而“年年岁岁之花”是指幼年时期的童姿、初学时期的神态、壮年时期的演技、老年时期的风度等,将以上各时期的特点集于一身。如此,所演之能,有时让人感觉是孩童或幼者,有时又让人感觉是壮年演员,而有时又让人感觉是技艺精湛的老演员,看起来每次都让人觉得不是同一人。这种将幼年至老年的所有技艺集于一身的效果,就叫作“年年岁岁之花”。
不过,达到这种品位的演员,自古以来闻所未闻。据说先父盛年时期的表演已经达到了老年演员那样的高品位,他自己也颇为自得。他四十岁之后的演出我经常观看,的确如此。听说他在演出《自然居士》这一曲目时,表演主人公在高台上讲经说法,时人对此评论说:“简直就像十六七的少年啊!”人们都这么说,我也亲眼所见,先父的确是达到此种艺术品位的高手。像这样在年轻时便掌握了将来要掌握的老年风体,老年时还保持着年轻风体的演员,除先父之外我还没有见过第二个人。
可见,艺能演员不可丢掉初学时期掌握的各种风体,在必要的时候要能够随时献艺。年轻时掌握的老年风体,老年时仍能保留,岂不是别有一番新鲜味道吗?而随着艺位的提高,若将以往的风体丢掉,就如同失去了“花种”。“花”只管在各时期开放,却不注意保存“花种”,那就像是被折断的树枝上的花。若有“花种”在,年年岁岁都可以盛开。重要的是不能丢掉以往学过的东西。在对演员的评论中,我们经常听到对年轻演员的称赞是:“成熟得真快”、“很有功底”,而对老年演员的称赞则是:“多年轻呀!”这不正是因为人们感到新鲜才这么说吗?
在“十体”中不断完善并加以变化,就会有“百色”之效。将“年年岁岁之花”集于一身,持久保持,此“花”岂不就是“花”中极品了吗?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