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潘力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17世纪后半叶,日本列岛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进入太平盛世,普通百姓的经济能力大幅提高。急速发展的江户地区形成消费中心,培育了成熟的市民阶层和发达的商业文化。浮世绘就是出自民间画工手笔的大众艺术,以流畅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日常生活、民俗风景,和普通百姓难得见到的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和春宫魅惑,鲜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包罗万象,也被称为“江户绘”,可以说是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
——「序章:日本美术溯源」
《源氏物语绘卷》出现于《源氏物语》问世后一个世纪左右的12世纪,共10卷,100幅彩图,并配以飘逸的假名书法,抄录原作的美文与绘画相呼应,规模宏大,极尽豪华,是大和绘的集大成之作。画师在鲜艳的色彩上施以淡墨线描,并以淡红与土黄等浅色调渲染出暮色、明月、夜景等氛围,画面充溢着优雅的女性情调。男女人物形象都表现为双目外侧眼角上翘,类似“丹凤眼”,不画瞳孔,鼻梁细长略呈钩状,日语称为“引目钩鼻”的程式化手法。人物基本没有动作,目光空洞却神态怡然,令人联想到日本古坟时代的陶俑造型。这种类型化的人物造型手法在后来的浮世绘中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源氏物语绘卷》从造型、构图、勾勒到设色等各方面都体现出不同于中国绘画的特点。画面使用了独特的俯视构图,略去屋顶(日语称为“吹拔屋台”),以此俯瞰屋内人物活动,利用建筑结构组织出有秩序的斜线以表现空间。从遗留至今的19幅画来看,无一以正面为视点,直角和水平方向的直线被代之以垂直的轴线,这种透视系统被西方学者称为“斜面—等角透视”。这并不是对自然的模仿,而是一种人为的样式。由于创造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倾斜度,使得构图富有动感。
《源氏物语绘卷》的画面通过以倾斜角度为主的直线营造出洗练的空间结构,将现实空间抽象化,并与人物局部细节的精密描绘形成鲜明对照。建筑物内部的各种廊柱结构被处理成分割空间的抽象元素,人物被放置在各种形状的空间中,而人物的手势或者某些局部则得到细致描绘。一方面是对整体结构的形式抽象,另一方面是对具体细节的刻画入微。抽象与具体这两种视觉元素之间的关系成为画面的主要结构,被处理得极为协调与平衡,因此被称为最富有独创性的“日本美学的本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