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潘力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17世纪后半叶,日本列岛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进入太平盛世,普通百姓的经济能力大幅提高。急速发展的江户地区形成消费中心,培育了成熟的市民阶层和发达的商业文化。浮世绘就是出自民间画工手笔的大众艺术,以流畅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日常生活、民俗风景,和普通百姓难得见到的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和春宫魅惑,鲜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包罗万象,也被称为“江户绘”,可以说是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

——「序章:日本美术溯源」

【序章:日本美术溯源】

日本的绳纹文化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一万两千年前的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发现,绳纹人在距今约九千五百年前就已经开始定居生活,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是陶器,因陶器上的纹饰主要以绳纹压印构成而得名。绳纹陶器被划分为草创期、早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晚期,最精彩的陶器造型出现在中期,是日本中部地区出土的火焰形陶器,表现出原始日本人的旺盛生命力和对装饰性的崇尚。器体上饰以粗犷的黏土条并用手指施以强有力的涡卷纹、曲线纹和直线纹,强烈的凹凸感营造出立体雕塑效果。“这里所表现出来的作为后来日本美术特色的纤细的工艺性格是不容忽视的。”
尽管日本的本土文明姗姗来迟,但从蒙古、高加索等地迁徙而至的“渡来人”带来的大陆文明使日本文明跨越了青铜时代,直接从石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然而,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绳纹时代形成的日本原生态文化并没有被外来文化取代,依然潜藏于当代文化的深层。“‘渡来人’是最早期日本文化的恩人,即使如此,日本人也始终是以深层的绳纹精神来接纳大陆文化,从而使日本母体文化更加充盈,不断走向成熟,即形成‘绳魂弥才’的文化模式,这便是日本文化形散而神不散的特质所在。”
火焰形陶器

(新潟县笹山遗址)
高46.5厘米
绳纹中期
新潟 十日町市博物馆藏

被学界称为“绳魂”的原生文明是基于日本的原始神道建立起来的,宏观上可概括为自然本位与现世本位思想,微观上则表现出崇尚自然的情感、生命和谐意识、性文化的开放意识等。尽管后来大陆文化的强力影响导致日本文化的飞跃与革新,但在汹涌的历史潮流之下,依然有着沉稳的潜流在深层流淌,这就是千古不变的绳纹之魂,不断地对外来文明进行修正和更改。“由于绳纹文化和‘外来的’新文化的融合正好发生在日本民族的性格形成期,所以对日本此后形成从大陆上吸收先进文化的品性有相当大的影响。”

关注

南宋禅僧牧溪的名字是和日本水墨画紧密相连的。牧溪虽在中国美术史上不是十分重要的画家,但他的画却在日本美术界备受推崇和赞誉。镰仓时代正值中日贸易繁荣期,大量的中国瓷器、织物和绘画输入日本。牧溪的《潇湘八景图》在南宋末年流入日本,成为室町时代“天下首屈一指”的珍宝,现存《烟寺晚钟图》《渔村夕照图》《远浦归帆图》和《平沙落雁图》四幅,分别被列为日本“国宝”和“重要文化财”。作品的主要特点是画面上留有大量的空白,点睛之笔均偏离画面中心,透过湖边湿润而迷茫的空气表现日暮时分夕阳西沉的瞬间,弥漫着空灵清寂的韵味。
中国元代《画继补遗·卷上》载:“僧法常,自号牧溪。善作龙虎、人物、芦雁、杂画、枯淡山野,诚非雅玩,仅可僧房道舍,以助清幽耳。”正是这“清幽”吻合了日本人的“物哀”与“幽玄”之境。牧溪笔下为中国古法所不容的“枯淡山野”恰恰契合这样的审美追求。日本的审美观念普遍认同隐藏于具体物象后面的朦胧和寂寞最富魅力。日本学者矢代幸雄称牧溪的画“具有完全的日本趣味”。
日本绘画中常见的“八景”模式正是来自牧溪的《潇湘八景图》,为不同绘画体裁沿用,形式和内容也发生变化,成为日本式的主题。日本最早的八景,是14世纪收录在汉诗集《钝铁集》中的《博多八景》。日本各地出现许多八景,全国四百处以上有八景。江户时代被选定的八景最多,还有为浮世绘系列而设计的江户八景等。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