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潘力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17世纪后半叶,日本列岛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进入太平盛世,普通百姓的经济能力大幅提高。急速发展的江户地区形成消费中心,培育了成熟的市民阶层和发达的商业文化。浮世绘就是出自民间画工手笔的大众艺术,以流畅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日常生活、民俗风景,和普通百姓难得见到的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和春宫魅惑,鲜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包罗万象,也被称为“江户绘”,可以说是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
——「序章:日本美术溯源」
南宋禅僧牧溪的名字是和日本水墨画紧密相连的。牧溪虽在中国美术史上不是十分重要的画家,但他的画却在日本美术界备受推崇和赞誉。镰仓时代正值中日贸易繁荣期,大量的中国瓷器、织物和绘画输入日本。牧溪的《潇湘八景图》在南宋末年流入日本,成为室町时代“天下首屈一指”的珍宝,现存《烟寺晚钟图》《渔村夕照图》《远浦归帆图》和《平沙落雁图》四幅,分别被列为日本“国宝”和“重要文化财”。作品的主要特点是画面上留有大量的空白,点睛之笔均偏离画面中心,透过湖边湿润而迷茫的空气表现日暮时分夕阳西沉的瞬间,弥漫着空灵清寂的韵味。
中国元代《画继补遗·卷上》载:“僧法常,自号牧溪。善作龙虎、人物、芦雁、杂画、枯淡山野,诚非雅玩,仅可僧房道舍,以助清幽耳。”正是这“清幽”吻合了日本人的“物哀”与“幽玄”之境。牧溪笔下为中国古法所不容的“枯淡山野”恰恰契合这样的审美追求。日本的审美观念普遍认同隐藏于具体物象后面的朦胧和寂寞最富魅力。日本学者矢代幸雄称牧溪的画“具有完全的日本趣味”。
日本绘画中常见的“八景”模式正是来自牧溪的《潇湘八景图》,为不同绘画体裁沿用,形式和内容也发生变化,成为日本式的主题。日本最早的八景,是14世纪收录在汉诗集《钝铁集》中的《博多八景》。日本各地出现许多八景,全国四百处以上有八景。江户时代被选定的八景最多,还有为浮世绘系列而设计的江户八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