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潘力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17世纪后半叶,日本列岛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进入太平盛世,普通百姓的经济能力大幅提高。急速发展的江户地区形成消费中心,培育了成熟的市民阶层和发达的商业文化。浮世绘就是出自民间画工手笔的大众艺术,以流畅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日常生活、民俗风景,和普通百姓难得见到的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和春宫魅惑,鲜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包罗万象,也被称为“江户绘”,可以说是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
——「序章:日本美术溯源」
尾形光琳44岁时的作品《燕子花图屏风》虽然取材于古典文学《伊势物语》,但他完全放弃画面的故事性叙述,将环境植物作为描绘主体,以写实手法表现装饰风格。金色的背景上三五成群的燕子花洋溢着勃勃生机,金绿蓝三色的凝练组合高雅堂皇,类似“没骨法”的笔致既有版画的力度又富于装饰感,跃动有致的构成使单一的植物形态与简约的色彩组合产生出音乐般的节奏韵律。
红梅白梅图屏风
尾形光琳
纸本金地着色 二曲一双
各172.2厘米×156.2厘米
17世纪前期
静冈 MOA美术馆藏
尾形光琳于1710年(宝永七年)从江户回到京都,18世纪初的京都是日本工艺美术品中心,从服装、日用品到各种刀具与宗教用品等,精益求精的工艺需求为尾形光琳的艺术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华丽装饰的追求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达和民众个性的抬头,导致民众对日常生活用品工艺性的要求日益高涨。尾形光琳的作坊也承接了大量订单,从磨漆泥金饰盒、扇面绘画到和服与陶器等。在他这一时期的经典之作《红梅白梅图屏风》中,《风神雷神图屏风》的紧张对峙感被梅树与水流——具象与抽象的对比关系所取代,绘画性与装饰性彼此既相互独立,又在互为对比中构成有机的装饰性画面。“对局部画得极其细致有别的写实同极端的抽象结构(对象的样式化)共存于同一幅画中,而创造出如此谐和的画例,恐怕除日本之外,在其他国家的绘画史中是罕见的。”水流的曲线图案是日本传统的装饰元素,尾形光琳以复杂的着色工艺再次使单一的图形充满变化,融绘画与装饰于一炉的水波纹是“光琳模样”的经典样式。制作手法上的考察也证实了《红梅白梅图屏风》并非单纯的工艺品,而是以极具工艺性的技法制作的绘画作品。
“尾形光琳的高明之处在于,既非纯绘画也非纯图案,而是将日常用品艺术化。”日本学者加藤周一从几方面概括了“琳派”的特点:其一是空间的多样性,其二是平面上的图式构成,其三是色彩的丰富性,其四是主题的世俗化。正是这种艺术形态构成了日本美术的独特样式并成为后来风靡欧洲的“日本主义”的魅力所在。日本设计师永井一正指出,日本美术的特征是基于对四季的热爱,在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同时表现出的装饰性,并极端地升华为象征化、样式化,“琳派”将这种特征发挥到了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