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潘力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17世纪后半叶,日本列岛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进入太平盛世,普通百姓的经济能力大幅提高。急速发展的江户地区形成消费中心,培育了成熟的市民阶层和发达的商业文化。浮世绘就是出自民间画工手笔的大众艺术,以流畅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日常生活、民俗风景,和普通百姓难得见到的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和春宫魅惑,鲜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包罗万象,也被称为“江户绘”,可以说是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
——「序章:日本美术溯源」
据《歌川列传》记载,安藤德太郎的初衷是拜歌川丰国为师,不料上门时遭到拒绝。当时的歌川丰国正是当红画师,所作歌舞伎画与美人画技法丰富、画面华丽,契合江户市民的审美趣味,且门生云集,俨然是幕末浮世绘歌川王国的中坚,盛名之下似乎顾不上关照性格腼腆内向的安藤德太郎。而歌川丰广作为歌川丰国的同门师弟,却有着沉稳细腻的性格,正与歌川广重有着共通的品性,而且较之终日忙于世俗的歌川丰国而言,歌川丰广也有更充裕的时间悉心栽培弟子。正是得益于歌川丰广宁静内敛的人品与画风的感化,歌川广重终成大器。
歌川广重的早期制作题材主要是人物画,现存最早的作品是1818年(文政元年)绘制的狂歌本《狂歌紫之卷》中的插图,年末发表了根据当时上演的歌舞伎剧目制作的歌舞伎画《初代中村芝翫之平清盛与初代中村大吉之八条之局》,这是歌川广重现存最早的单幅歌舞伎画。同时,作为个人兴趣,他还与狂歌师们有着广泛的交往。虽然江户末期的狂歌水准已经趋于低落,无法与此前的天明年间(1781—1788)相比,但各种民间团体却空前活跃,遍及全国。浮世绘画师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就是制作狂歌绘本,因此通晓狂歌并以此结识更多的朋友对于开拓画业不无裨益。同时,对狂歌本的插图安排也是画面构成的重要修炼。歌川广重在狂歌方面的修养成为他画业的丰厚底蕴。
歌川广重师从歌川丰广17年,继承了师傅雅致的绘画品格,但从作品题材到画面表现却很难直接看到歌川丰广的影响。歌川丰广没有制作过歌舞伎画,而歌川广重却与其他浮世绘画师一样从歌舞伎画开始起步,他的美人画也有着与菊川英山、溪斋英泉相近的风格。歌川广重并没有单纯拘泥于师傅的画风,尽管尚未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但对于他来说,这是一个飞跃前的蛰伏期。1829年(文政十二年)歌川丰广去世,这是歌川广重画业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他必须独立面对社会并自食其力,这促使他开始风景画的制作。
歌川广重于1831年(天保二年)以“一幽斋”画名刊行的《东都名所》系列是他真正意义上风景画的开端。恰好在这一年,葛饰北斋发表了著名的《富岳三十六景》,目前尚未有足够的证据佐证两者时间上的先后,因此很难说《东都名所》是否受到了《富岳三十六景》的影响。在当时的浮世绘界,继喜多川歌麿之后,北尾重政、歌川丰国、鸟文斋荣之等一代巨匠也相继去世,取而代之占统治地位的是充满颓废气息的美人画。葛饰北斋的风景画打开了浮世绘题材的新领域,给画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