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潘力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17世纪后半叶,日本列岛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进入太平盛世,普通百姓的经济能力大幅提高。急速发展的江户地区形成消费中心,培育了成熟的市民阶层和发达的商业文化。浮世绘就是出自民间画工手笔的大众艺术,以流畅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日常生活、民俗风景,和普通百姓难得见到的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和春宫魅惑,鲜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包罗万象,也被称为“江户绘”,可以说是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

——「序章:日本美术溯源」

【第五章 风景花鸟画】

江户时代后期,平民旅行热不断升温,由此催生了大量以“名所”和“街道”为主题的浮世绘系列。日语的“名所”即“景点”或“名胜”,“街道”即道路,名所绘和街道绘就是表现各地名胜和江户通往外地主要道路沿途风景的绘画。19世纪30年代(天保年间)是浮世绘风景画的成熟期,也恰是日本民间旅行热潮兴起之际,富裕起来的江户平民拥有较大的国内旅行自由。得益于幕府推行的“参勤交代”制度,各地道路交通和沿途食宿设施日趋完善,18世纪之后,从偏远的山坳到汪洋中的孤岛,都有道路或舟船连接。因此,当美人画和歌舞伎画日渐没落之际,风景画成为浮世绘这个多彩的平民艺术的最后一场嘉年华。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来自西方和中国的艺术也对浮世绘风景画产生了更直接的影响。

关注

花鸟画的真正繁荣是与风景画同步的,以葛饰北斋与歌川广重为主要代表。葛饰北斋的花鸟画代表作是1834年(天保五年)前后出版的两套《花鸟系列》册页,分别为大版横构图和中版竖构图。获得较高评价的前者,画面简约单纯,主体鲜明,其中尤以《芥子》和《牡丹与蝶》最为精彩。《芥子》的画面表现出明显的动感,风中摇曳的花朵与枝叶有着活泼的方向性和构成意识,明快的色彩配置也具有近代绘画的特征。《牡丹与蝶》中蝴蝶弯曲的双翼生动再现了风的感觉,花卉的细腻刻画与整体动态相呼应,饱满的画面贴切地传达了牡丹雍容华贵的气质。
中幅竖构图的册页以在画面上添加俳句和中国古典诗词为特点,细致的刻画与浓艳的色彩相呼应,有中国古典花鸟画的神韵。《灰雀垂樱》是葛饰北斋花鸟画的代表作,绽放的樱花从画面上方曲折下垂,在浓郁的蓝色背景下十分亮眼。灰雀是江户民众很熟悉的鸟类,会发出和口哨一样的叫声,这种细微而带有悲伤情调的鸟鸣自古以来就为日本民众所喜爱。由于灰雀在鸣叫时会交替抬起左右脚,在江户时代也被称为“弹琴鸟”。画面还题有俳谐作者雪万的俳句,大意是:清晨的樱花,露水沾湿了鸟儿。可谓情景交融。
《藤鹡鸰》看似朴实却匠心独具,被明显夸张拉长了的笔直尾翼与翻卷垂落的花枝既形成鲜明对比,又巧妙地连为一体,具有某种现代平面设计的构成感。
歌川广重的花鸟画几乎与风景画同时展开,较之葛饰北斋的严谨造型和写实表现,歌川广重更注重画面情趣的渲染以及与观者的情感共鸣,这种情趣的基础来自俳谐的季节感。一如斯文优雅的性格,他寄予花鸟画的也满是抒情气氛,遗留至今的花鸟画超过600件之多,从质到量皆堪称该领域第一人。画面基本上以纵长条幅构图为主,可爱的小动物多被赋予拟人化的动态与表情。如《冬椿与雀》,两只飞雀的活泼神情令积雪的寒冬充满暖意,弱化轮廓线的没骨法使花卉造型更加灵动,“乌鸢争食雀争巢,独立池边风雪多”的题诗传情立意。《鹌鹑与罂粟》在画面构成和意境营造方面堪称佳作,怒放的罂粟花与举头相望的鹌鹑传递着温馨的照应,所题俳句“麦鹑啼鸣梦秋色”正是此情此景的生动写照。《秋月》的对角线构图等可见琳派风格的影响以及对圆山四条派手绘花鸟画的借鉴。《月夜 兔》《鸳鸯》等不仅表现出丰富的季节感,也满盈普通花鸟版画少见的诗意。

花鸟系列 芥子
葛饰北斋
大版锦绘
1833—1834年
东京墨田区北斋馆藏

花鸟系列 牡丹与蝶
葛饰北斋
大版锦绘
38.2厘米×24.8厘米
1833—1834年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花鸟系列 灰雀垂樱
葛饰北斋
中版锦绘
25.1厘米×18.2厘米
1834年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花鸟系列 藤鹡鸰
葛饰北斋
中版锦绘
25.8厘米×18.6厘米
1834年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