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潘力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17世纪后半叶,日本列岛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进入太平盛世,普通百姓的经济能力大幅提高。急速发展的江户地区形成消费中心,培育了成熟的市民阶层和发达的商业文化。浮世绘就是出自民间画工手笔的大众艺术,以流畅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日常生活、民俗风景,和普通百姓难得见到的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和春宫魅惑,鲜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包罗万象,也被称为“江户绘”,可以说是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
——「序章:日本美术溯源」
进入明治时代(1868—1912)之后,江户改称东京,成为日本新的首都。19世纪末,浮世绘伴随德川幕府政权的结束而走向式微并非偶然。在幕府政权的最后10余年间,新旧交替的世风洗涤着江户市民的审美取向,美国的东印度洋舰队打开了日本封闭200余年的国门。另一方面,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政府推行“全盘西化”政策,文明开化的潮流深刻影响了浮世绘的制作。尽管当时还有许多浮世绘出版商与画师在继续维持制作销售,但东京附近最早出现西方文明景观的横滨开始成为吸引市民的新时尚,潮水般涌入的异国风情转移了社会文化的关注点,“横滨浮世绘”应运而生,也被称为“文明开化绘”,蒸汽火车、铁路、西式建筑等近代文明产物开始出现在浮世绘上。这也给山穷水尽的浮世绘打开了一番新天地,不仅在表现内容上出现了新题材,制作技法上也更加直接地采用西方绘画的因素。
横滨海岸铁道蒸汽车图
三代歌川广重
大版锦绘
1873年
横滨开港资料馆藏
活跃于明治时代中后期的河锅晓斋(1831—1889)曾被19世纪德国学者维尔茨称为其时“现存的日本最大画家”,“宏大的构想,浑厚的画面效果,没有与之相匹敌的画师”。河锅晓斋出生于幕府职员之家,7岁便入歌川国芳门下习画,两年后又转投狩野派画师。他在1859年(安政六年)前后号称“狂斋”,开始发表版画和手绘浮世绘,以时事风俗画和讽刺画、漫画等为主要题材。河锅晓斋的画面正如维尔茨所形容的那样,气宇壮大,充满激情,颇具歌川国芳风采。
地狱太夫与一休
河锅晓斋
绢本着色
147厘米×69厘米
19世纪80年代
私人藏
《地狱太夫与一休》是日本绘画的传统题材,一休宗纯(1394—1481)是室町时代临济宗大德寺派的僧人、诗人,作为一休故事的原型而闻名。传说他于一年元旦在京都走街串巷,手中拿着竹竿,竹竿上顶着一个骷髅头,警醒人们看透人世死生无常,超越生与死、有与无的界限。地狱太夫是大阪府堺市高须町花街的花魁,据说她幼时被山贼捉住,因貌美被卖作妓女,“地狱”之名取自《平家物语》里“祇王失宠”的故事。以反抗禅宗形式化而闻名的一休禅师某日造访高须町花街,与地狱太夫之间机智的和歌对吟被演绎成各种故事广为流传。一休为地狱太夫的美丽和聪明所折服,两人结成师徒关系。河锅晓斋的作品可见早期日本画的雏形,在太夫周围,一休与骷髅们和着破裂的三弦欢快地狂舞,缠绕在和服上的地狱业火变成红珊瑚的纹样。幸与不幸,圣与俗,生与死仅在反掌之间。无论是倾城美貌还是破戒僧,都是一样的骸骨。河锅晓斋笔下的地狱太夫露出平静的微笑,祝福着世间的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