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埃里克森出事了就刷了一个推特想看看消息,结果推特上清一色地在说不要发人家倒地的视频,不要发他从担架上抬起头的照片,这样不尊重人,恶心,肮脏,脑子不太清醒,什么什么的…
啊我有些迷惑,事故现场的照片为什么不能发,不就是想了解一下情况吗,电视上也播了节选为什么不能播…我刷了半天大家都只说这样不尊重人,但是没有人说为什么这样不尊重人了,只有一个人说“难道你希望你这样的照片在网上被传播吗?”啊我觉得我可以啊…

其实我来德国快六年还没经历过 culture shock,最多只有 culture 惊喜,这次倒是真的有点 shock,原来他们把事故现场也当做隐私,包括车祸事故现场等等…抢救的时候球员们帮忙挡镜头,埃里克森被抬上担架的时候队友还举起国旗在后面挡着,确实是不想让别人看见,所以也不光是德国网友在圣母。那么这是哪里的文化?欧美吗?国内好像没听说过,微博上也到处在传相关影像…
而且我还是不懂为什么不能看,给大家看看抢救是如何进行的不也算是普及急救知识吗…

关注

@unagi 我觉得还算是好理解,我们去医院诊室就诊的情景应该是患者的隐私的吧!中国有些大城市的大医院还是会有进诊室后把门关上的习惯的.

@zero 会诊的谈话内容我可以理解是隐私,或者急救室推进来一个浑身是血的不让人拍也可以理解,但这边好像就是他走动然后倒下的那个场面也不能播…我觉得这个场景挺无害的,也不血腥,也是出现在直播画面的,我觉得就是帮助错过了的观众了解情况呀…

@unagi 其实我是想回应你最后一句话“给大家看看抢救是如何进行的不也算是普及急救知识吗”.

我们应该把【事故现场】与【医疗现场】做出区分,这样交流起来比较方便,即便二者在文化上都倡导不要传播,也应该是遵循不同的逻辑的. 比如我个人认同的是:(有些)事故现场比较恐怖,可能吓到小孩子、心脏病等人群所以不要传播;医疗现场是患者隐私所以不要传播.

这样做出区分后,看来我们讨论的重点应该是【事故现场】了,即埃里克森倒地的镜头,而且由于我看到了直播,我也知道这个现场是不恐怖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

我猜想:提倡不要传播埃里克森倒地镜头的人都是看过这个镜头的人,而那些没有看到这个镜头的人都没有发出同样的倡议;而那些人偷偷摸摸把视频找来看过之后才加入了倡议的行列. 我这样猜想是出于对人类好奇心的理解.

另外,我觉得这远远算不上什么 culture shock,因为:如果“不要传播埃里克森倒地现场的视频”真的成为了西方社会的一种共识,那这种声音根本就不会出现;有这种声音存在,说明猎奇的人不在少数.

@unagi 我最后一段有诡辩的嫌疑,一个可能的反驳是:但是西方社会还是有很多提倡不要传播的声音,中文互联网上就没有,这就是文化差异呀!

我觉得这可能与互联网上的意见领袖的表达激烈程度有关(回声室效应),西方社会可能有那么一两个声音大的人发出了这种倡议,而中文互联网上(暂时)还没有大声发出这种倡议的人,一旦比如说明天有人发出了这种声音,可能中文这边(“不要传播”的)舆论也就起来了.

至于为什么西方社会出现了那一两个意见领袖,中文这边没有出现,则可能是时差问题、对欧洲杯的关注度问题等,说是文化差异倒是也行,但这个时候得定义一下“文化差异”是什么了.

@zero 我认为不是因为意见领袖,因为现场的队员都是在帮忙保护隐私,所以这应该确实是大家早就有的共识,而没有遵守这种共识的人都被批评了。微博的话我看了一圈大家都在发现场图,几乎没人有异议,我只看到一条千转千赞的微博下有一个人说“不要发现场图了😭 ”,结果评论里都说她有病,圣母。
而且这种对于隐私的意识只是在这个欧洲杯事件中体现出来了,本身应该是和欧洲杯无关的,我比较好奇发生车祸之类的他们会不会围观,我还没见过车祸现场…

@unagi 首先被队员们围住急救的场景应该是【医疗现场】,然后我同意“医疗现场是患者隐私”,我在这一点上与大家保持一致,而且我看到国内的舆论也同意这一点:weibo.com/1638781994/KjU1wfwqL

如果你也同意“医疗现场是患者隐私”的话,这一点上我们是一致的呀!

-----

由于你提到:

> 但这边好像就是他走动然后倒下的那个场面也不能播…我觉得这个场景挺无害的,也不血腥,也是出现在直播画面的,我觉得就是帮助错过了的观众了解情况呀…

我认为我们讨论的重点已经是【事故现场】即埃里克森倒地的镜头是否能够传播的问题. 我把你的话理解成了:

1. 你认为埃里克森倒地的镜头可以传播;
2. 西方社会认为埃里克森倒地的镜头不可以传播;
3. 你认为这里面有文化差异.

我则是在说:

1. 我也同意埃里克森倒地镜头可以传播,因为这个事故并不恐怖;
2. 西方社会认为的不可传播,只是看过视频的人在呼吁,他们是“伪善”;
3. 没有什么文化差异,是意见领袖的问题.

我提出意见领袖是在【事故现场】能否传播这件事上对【文化差异】的回应,和【医疗现场】无关.

希望我有说清楚我的思路.

@zero 我疑惑的主要两个场景一是倒地,二是在担架上抬起头,这两个都在德国推特上不被提倡传播。至于围人墙那一段不应该被传播,我虽然不是能完全理解但是愿意接受。你分享的这个倒是围人墙的,关于倒地和担架抬头的我没有见到不应该被传播的言论,甚至就在你分享的那一条下面还有人 po 担架抬头照并且说“他醒了”,收获 13 个点赞。所以我认为两边标准确实很不一样。

@unagi 我个人认同的关于“倒地镜头能否传播”的逻辑就是:它是事故现场,它不恐怖. 国内各种事故现场我也觉得传播没什么不妥(你提到的各种交通事故的影像),也是遵循同样的逻辑.

但这里有个问题是,我觉得不恐怖的东西真的未必别人也同样想,可能埃里克森倒地的场景真的会对一些人来说有点可怕?(受扣扣扣评论启发)

至于我的观点是否与德国那边的主流观点有所不同,我在“意见领袖”那条讨论里说吧!

---

担架上抬头照片我和德国舆论保持一致!我认为不应传播!我就应该去那个 13 赞的评论下面主动批评一下!我的逻辑就是这是医疗现场,是隐私,不知道德国那边是因为什么理由不提倡传播抬头照片.

@zero 你总是提到意见领袖,但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言论,所以真的不知道是早就深入在社会内部的思想还是有什么领袖。我现在看到的就是有很多个体在发表这样的言论,要么是主动发表,要么是有人发了现场图被指责。被指责的有传播倒地视频的、抬头图的、拍急救现场的、拍埃里克森家属的,用的是非常刺耳的词眼,被表扬的有挡住镜头的队员和完全停止转播现场的电视台。

@unagi 就是这里啦!

我是觉得在倒地视频能否传播的问题上,说不能传播的是少数最先说话的意见领袖,而大多数人在沉默. 我觉得网络发言就是这样,一条微博下面最先出现的两三条(有理有据的)评论几乎能保证这条微博下面整体舆论的走向,所以我觉得这不是深入德国内部的思想或共识(特指倒地视频的问题).

更何况,网上的言论好像并没有像我们这样把事故现场和医疗现场分开,可能就是笼统地一说,于是就用医疗现场的隐私问题(或者是照顾当事人这个理由)把事故现场也涵盖进去了?

@zero 还有就是,在微博上貌似把“埃里克森”“传播”“特写”等等关键词联系起来,才会看到有少数人在讨论是否合理,德国推那边在事发当时只要搜“埃里克森”就会看到绝大部分人在批评。现在国内可能很多人没起床,我可以再等等看,但是现在毕竟丹麦那边已经主动说不希望传播了,所以大家原本的态度可能不能完全体现出来。

@zero 被担架抬走的场景不知道算不算医疗现场…那张图主要是他抬起头了,所以大家知道他还活着,应该是一个比较振奋人心的场景,我想着既然倒下的现场不能发,这种好消息应该可以吧,结果也不行…

@unagi @zero 也有可能是因为觉得不知道当事人的态度,所以谨慎起见不建议传播现场照片影像?虽然应该也没有相关规定,但也许有人会觉得尽可能降低当事人心理负担会比较安心吧?

@Fughetta @unagi 其实这还真的是一种简单但有效的解释!我如果摔倒了,我可能也不想再看到自己摔倒的场景了,因为会觉得是不愉快的经历?

不过在最一开始的嘟文里 OP 就表示了自己对这种视频在网上传播没有负担哎,所以其实可能就是不知道当事人的态度!

@Fughetta @zero 是有这种可能的,但是我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过这种东西是需要谨慎对待的,一是国内各种交通事故的影像到处传,被当成是劝人当心危险的正面事例,其中包括各种路人上传的,我不认为他们得到了事主的许可。二是我自己本身也不介意这件事,才知道原来有人是这么介意的。

@unagi @zero 普通人可能还是会的,我去年夏天急救住院了一次,至今还不太能听那段时间听得多的音乐,连在医院吃过的果酱口味都拉黑了,生怕唤起当时的回忆……当然我不知道以球员的心理素质会不会觉得没有大问题,但能多考虑一些也是好的吧。

@Fughetta @zero 我觉得可耻的应该是抱着猎奇心理的人,比如去拍他妻子表情的,这种媒体就是为了博眼球。但如果观众们只是因为揪心球员的状态,想了解一下事情的进展,连这种心理都有可能妨碍到别人吗?如果这是一个问题的话那我要反思的事情可能就太多了,所以我不完全理解这里面的逻辑就会感到惶恐…

@unagi @Fughetta @zero 我也经常有这样的困惑。但我觉得对于类似的事情,还是要尊重那些容易被trigger的人。因为画面播不播出对我们这类神经大条的人来说无关紧要,对敏感的人造成的伤害却是很难弥补的。

@echoco @Fughetta @zero 如果我知道了这样的尊重行为在社会上是共识的话,我倒是可以不管逻辑而是直接照做。但很多其它事情我就不晓得到底是共识还是一部分人的偏好,比如在别人没有问建议的时候前去提供建议,有些人就不喜欢,有些人又很欢迎…我现在只能努力区分这两拨人然后谨言慎行,但还是会踩雷,因为我有的时候以为自己是在讨论,结果在别人看来我还是在提建议 :aru_0160:

@unagi @echoco @zero 嗯我觉得也没关系,虽然兼听则明,但太紧张地时刻自省也挺有压力的。有时候在教条之外怀着朴素的善意,付诸真实感觉,也许会促使我们做出比较合适的选择。

@zero @Fughetta @echoco 我认为共识是存在于某个群体内的,culture shock 的存在就是因为一个人从有某种共识的地方搬到了有另一种共识的地方。
国内老一辈的共识可能是人就应当结婚生孩子,基本上每个适龄男女都被催过。老一辈人明明是在为晚辈着想,在坚持他们所认为的正确的事情,但是却给人带来了困扰。我认为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可以帮人找到同类,但是人几乎不可能只跟同类打交道,那么跟非同类打交道的时候除了做自认为正确的事,还应该注意边界感,不要干扰别人。关键是这个边界非常不好确定,一不小心就好心办坏事。
而且正确与否只是当事人自己在某个时间段的信念而已,很可能随着接触的人和事变多了又会发生变化,所以人应该对于批评和分歧有一定的开放心态,但是这里又有一个自省的度的问题…
所以我觉得很难确定一个默认的态度,我现在就是把大部分精力分配给满足自己的需求,再小部分照顾他人的需求,这个比例根据心情会有变化。

@unagi @zero @echoco 如果人与人之间交互足够多,而且所谓正确的标准是会在交互过程中演化/浮动的,那么最终大概会在 causal horizon 之内达到动态平衡吧🤔

@unagi @Fughetta @echoco

关于共识:

我觉得“共识”这个词需要在讨论前定义一下,我对“共识”的理解是所有人同意;但按你举的例子,结婚生子算作共识的话,难道是“大多数人同意的叫做共识”吗?还是比如说 80% 的人同意的叫共识,79% 的人同意的又不叫共识了呢?如果是这样定义的话,每一个“共识”得有调查支撑才行,只看舆论场恐怕会有所偏颇,因为大多数人可能都在沉默.

而采取我的定义,只有极端的所有人都同意才叫共识的话,会更容易让人自信一点(也更客观一点),你再大多数人都同意,我不同意又怎么了,我有我自己的看法呀!

---

关于正确:

两位象友都提到正确的标准不会一成不变,我简单回应一下:当然啦,我同意!但只要做事情的那个时刻,做当时的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就好了呀!(欢迎指教!)

@zero @Fughetta @echoco
维基百科:
“ 共识是群体讨论过程,所有人的意见都得到倾听和理解,并形成一个尊重所有意见的解决之道。 共识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的东西,也非多数人的偏好。 共识是一段时期内群体所能寻找到的最佳解决方法。”
百度百科:
“ 一个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的人所寻求的共同认识、价值、理想。”
这两个定义还挺不一样的…维基的虽然我并不完全同意但是我觉得参考性比较强 zh.m.wikipedia.org/wiki/Wikipe
我觉得“共识”和“道德”是一样的,只能针对某一个文化群体来说(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道德相对主义、道德绝对主义、道德普遍主义?),比如国内的共识,我们村里的共识,我们家的共识,职场里的共识,等等,在某个范围内是可以达到共识的。

@unagi 谢谢谢谢!一个快速的回复:

这三个主义我听说过,但我现在并不能马上说出它们的主张,相当于我没听说过. 我晚一点再做更深入的回复吧!

维基百科很棒,但问题是,这样看下来这个词好像有点不适用于我们的讨论?

让我们回看一下讨论的起点,是你说到:

> 如果我知道了这样的尊重行为(指不传播埃里克森相关视频)在社会上是共识的话,我倒是可以不管逻辑而是直接照做。但很多其它事情我就不晓得到底是共识还是一部分人的偏好,比如在别人没有问建议的时候前去提供建议,有些人就不喜欢,有些人又很欢迎…

维基百科对“共识”的定义要求有“群体讨论过程”,而我们这里说的“共识”似乎是一种没有讨论途径的心照不宣,是所有人的偏好(和“一部分人的偏好”相对应)?
(按维基百科,一个人怎么能不晓得一个东西到底是不是共识呢?ta 也应该参与了讨论呀!)

按维基百科定义,我说“世界上几乎没有共识”,这句话肯定是错误的. 问题是,我们这里讨论的“共识”和维基百科上的“共识”好像并不是一个东西?这意味着,要么我们不理会维基百科,重新给“共识”下个符合我们讨论的定义,要么我们换一个词?

@zero 我觉得“共识”服务的目标是群体和合作,对于个人的自信没有意义。如果一个群体无法达成共识,那么就没有办法合作和共同进步,所以共识必须存在。我也是想更好地融入群体,避免伤害他人,所以才会想知道大家的共识。如果我独来独往完全对他人无所谓,我才能抛弃共识。

@unagi 我又想了一下,按维基百科的定义就蛮好,你这条说得我觉得也很棒,关注点在于一个外来者试图融入群体的这个时刻.

我刚刚的回复有点太较真了,比如你说到的:

> 但很多其它事情我就不晓得到底是共识还是一部分人的偏好,比如在别人没有问建议的时候前去提供建议,有些人就不喜欢,有些人又很欢迎…

其实这已经很明显不是“共识”了(无论哪个定义),因为你已经说了有人不喜欢,有人很欢迎……我其实没必要抓着这一句话不放的.

维基百科的定义一出来,你和我的共识应该能达成了:世界上有共识,而且肯定必须有共识,但类似于是否欢迎建议这种根本没有讨论途径(也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事情,根本就谈不上“共识”一说!这种情况下,我主张我的各得其所原则也依然是通顺的!

---
三个主义我再看看

@echoco @Fughetta 我觉得现实中的交流加上语气表情和行动就会好很多!会少一点曲解。

@zero @Fughetta @echoco 我觉得这个建议可以,我看看做不做得到!我有的时候会讲一下自己的事例,再讲一下朋友的事例,然后针对当事人的情况总结出一个建议 :aru_0160:

@unagi @zero 哎没办法,很多事情就是多数人缺乏经历就难以共情的,这个世界本身就充满了误伤。虽然难以面面俱到,但重要的是保持能够合理调整自己行为方式的开放心态吧,对别人能沟通则沟通,尽量不要太咄咄逼人太刻薄。

@unagi

至于你提到后来的下场抬起头的照片,我觉得这是另一个问题了.(毕竟现在已经有三个镜头了:倒地镜头、急救镜头、抬头照片,如果只说一个“现场图不要发”这太笼统了!这么说的人需要被追问!)

我个人的看法是,抬头的照片依然是医疗现场,虽然这张照片挺鼓舞人心的,但没有必要传播它,只要官方说明“埃里克森已经恢复意识”就足够了,即:我觉得这张照片依然是患者隐私,不该传播.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