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主义》【荷兰】诺伦·格尔茨
虚无主义(nihilism),就像“时间”(根据奥古斯丁)或“色情作品”(根据美国最高法院)那样,是这样一种概念:我们全都非常确定自己知道它们的意思,除非有人要我们给它们下定义。Nihil意味着“虚无”(nothing),-ism意味着“意识形态”(ideology)。但当我们尝试把这两个术语合并时,合并的结果似乎立即拒绝了它自身,因为虚无主义是“关于虚无的意识形态”(ideology of nothing)。这一观念看上去是无意义的,除了意味着某人“相信虚 无”,实在没有更多的作用:相信某物意味着存在某种可 以被相信的东西,但是如果某物只是虚无,那么就不存在 被相信的东西,那么相信虚无就是一种自我反驳的观念。
——「第一章 为什么“一切都无所谓”有所谓?」
换而言之,笛卡尔发现知识最不可信任的基础,不是知觉、经验或信仰,而是他自己。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他的虚无主义。正如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里所总结的那样:
我就像一个囚犯在睡梦中享受一种虚构的自由那样;当他开始怀疑他的自由不过是一场黄粱美梦而害怕醒来时,他就和这些愉快的幻象串通起来,以便能够尽可能长时间地受骗。同样,我自己也愉快地重新掉进我的旧见解中去,并且害怕摆脱这些旧见解,害怕恬静的睡眠之后随之而来的清醒时的辛苦劳作,害怕我将不能在光明中,而必须在我现在提出的问题那 无法摆脱的黑暗中艰辛跋涉。
阅读这段话,我们很难不说笛卡尔重新回到了柏拉图《国家篇》的洞穴之喻,也很难不说他把自己想象成了 苏格拉底口中的囚犯。但苏格拉底认为囚犯之所以会相信他们所见之物的真理性,只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所处的困境。笛卡尔则认为,信仰问题的根源要更深一些。笛卡尔了解自己的困境,但他掌握的相关知识并不足以帮助他脱离困境。确实,笛卡尔承认,关于其困境的知识,只能让他更加绝望地抓紧那些长久以来一直让他感到自在的幻觉,哪怕他知道它们就是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