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主义》【荷兰】诺伦·格尔茨
虚无主义(nihilism),就像“时间”(根据奥古斯丁)或“色情作品”(根据美国最高法院)那样,是这样一种概念:我们全都非常确定自己知道它们的意思,除非有人要我们给它们下定义。Nihil意味着“虚无”(nothing),-ism意味着“意识形态”(ideology)。但当我们尝试把这两个术语合并时,合并的结果似乎立即拒绝了它自身,因为虚无主义是“关于虚无的意识形态”(ideology of nothing)。这一观念看上去是无意义的,除了意味着某人“相信虚 无”,实在没有更多的作用:相信某物意味着存在某种可 以被相信的东西,但是如果某物只是虚无,那么就不存在 被相信的东西,那么相信虚无就是一种自我反驳的观念。
——「第一章 为什么“一切都无所谓”有所谓?」
德裔美籍哲学家汉娜·阿伦特把虚无主义视为一种思维方式,后者看上去很理性,实际上是对合理性目的的攻击。就像波伏娃把虚无主义定义为严肃性反过 来针对严肃性,阿伦特把虚无主义定义为思想反过来针对思想。在她的最后一部著作《心灵的生活》(1978)中, 阿伦特这样写道:
我们通常所谓“虚无主义”——我们也很乐意在历史中确定时间、在政治上反对“虚无主义”,并把它归因于那些据说敢于思考“危险的思想”的思想家——实际上是内在于思想行为自身的一种危险。不存在危险的思想;思想自身就是危险的,但虚无主义 不是它的产物。相反,虚无主义是传统主义的另一面;它的信条包括对当下流行的所谓积极价值的否定,它仍然必须遵守这些价值。所有批判性的检测都必须至少经过假设性地否定既有主张和“价值”这一阶段,所用方法就是发现它们的言外之意和心照不宣的假设,在这一意义上,虚无主义可能会被视为一种恒久存在的思想危险。
但是,这种危险并非来自苏格拉底式的信念,即未经检验的生活不值得一过,而是相反,来自渴望发现让进一步的思想变得没有必要的结果的欲望。思想 对所有的信条都同样危险,而且本身并不会带来新的信条。从常识的角度来看,思想最危险的地方在于,你认为有意义的东西,会在你想要把它应用于日常生活的那一瞬间消失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