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主义》【荷兰】诺伦·格尔茨​

虚无主义(nihilism),就像“时间”(根据奥古斯丁)或“色情作品”(根据美国最高法院)那样,是这样一种概念:我们全都非常确定自己知道它们的意思,除非有人要我们给它们下定义。Nihil意味着“虚无”(nothing),-ism意味着“意识形态”(ideology)。但当我们尝试把这两个术语合并时,合并的结果似乎立即拒绝了它自身,因为虚无主义是“关于虚无的意识形态”(ideology of nothing)。这一观念看上去是无意义的,除了意味着某人“相信虚 无”,实在没有更多的作用:相信某物意味着存在某种可 以被相信的东西,但是如果某物只是虚无,那么就不存在 被相信的东西,那么相信虚无就是一种自我反驳的观念。

——「第一章 为什么“一切都无所谓”有所谓?」

「第五章 虚无主义在何处?」

​虚无主义就像一种疾病,一种能够在个体之间快速散播、具有传染性的态度。另一方面,虚无主义之所以具有传染性,是因为虚无主义的生活方式是虚无主义者生来就有的且和他人共享的生活方式的产物。

关注

对阿伦特来说,失去政治,就无法建立共识,也无法聚在一起共享世界。这些都是虚无主义的政治体制出现的 结果。这样的体制并没有把公共空间从这个世界上移除, 而是让这些空间非人化,排除了在公共领域进行政治活动 的可能性,却只留下经济活动的可能性,只留下工作与 消费的可能性。工作与消费让我们感觉更好,因为这些活动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感觉更自在。然而由于我们的工作 与消费其实更多关注自己的幸福,而非如何做一个人,所以这个世界被永恒化了。但正如阿伦特所总结的那样,我们不能冒这样的险,不能满足于没有生气的生活中的非人 的幸福,因为这样的满足就是自杀,因为我们发现自己今天已经身处“虚无主义的客观处境中,在那里,无事情性(no-thingness)和无人性(no-bodyness)威胁着要摧毁这个世界”。
根据阿伦特的观点,正是这样一种处境让某些哲学家去追问如下问题, 即“为什么某种东西(something)存在而无(nothing)倒不存在?”,以及“为什么任何人(anybody)存在而无人(nobody)倒不存在?”。阿伦特指出,虽然这样的问题看上去是虚无主义的,但它们必须被视为反虚无主义的。去追问这样的问题,就是在质疑一种看上去最为合乎逻辑的世界观,比如“应该存在无和无人”,而方法就是质疑让这样的世界看上去合乎逻辑的关于世界真相的看法。换句话说,任何有逻辑的、理性的和标准的东西,都不能被视作理所当然的,都必须接受质疑和挑战。正是对这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东西的质疑和挑战,曾经被称为政治。于是,只有通过让政治活动重归公共领域,通过重新主张公共空间是自由空间,通过寻求共识而非寻求选票,通过像人一样行动而非像动物一样存活,我们才能够开始一同去克服虚无主义,而非继续自杀式地独自适应它。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