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三十六计》以《易经》为依据,一共三十六计,引用《易经》二十七处,涉及六十四卦中的二十二卦,根据其中的阴阳变化,推演出一套适用于兵法中的刚柔、奇正、攻防、彼己、主客、劳逸等对立转换变化。」
▷总说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计名由来
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雪失中山国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中山国。中山国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之机将其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国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两得。魏王采纳了庞涓的建议,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随即调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赵王急难中只好向齐国求救,并许诺解围后将中山国赠予齐国。齐威王应允,命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军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途中又遭伏击与齐军战于桂陵,魏国军兵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