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三十六计》以《易经》为依据,一共三十六计,引用《易经》二十七处,涉及六十四卦中的二十二卦,根据其中的阴阳变化,推演出一套适用于兵法中的刚柔、奇正、攻防、彼己、主客、劳逸等对立转换变化。」
▷总说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计名由来
本计出自《孙子兵法》“乱而取之”的思想,计语最早见于明代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唐玄奘法师离开唐朝,往西天取经。一天晚上,他和大弟子孙悟空来到一座庙中投宿。这座庙有上下房间共七十多间,僧客两百多人。庙中老方丈命人敬茶。闲谈间,问唐僧有何宝物,可否让他开开眼。于是,孙悟空把带来的袈裟拿出来炫耀。方丈一见,顿生歹念,假托老眼昏花,看不清楚,要求当夜借袈裟到后房仔细看看。就这样骗得了袈裟。晚上,方丈和手下僧人商议,将禅堂放火烧毁,把睡在里面的师徒二人一起烧死,以便将袈裟据为己有。可晚上孙悟空并未睡着,方丈的阴谋被他听到了,便变成一只小蜜蜂飞出禅堂,一个跟头翻进南天门,向广目天王借到“避火罩”,回去罩住了唐僧和白马。到了半夜,和尚们果然放火烧禅堂,火越烧越旺,把观音院烧得通红,只有唐僧所在禅堂安然无恙。这时,观音院正南面一座山,有一个黑风洞,洞中妖怪被火光惊醒,他与观音院长老素有交情,便纵起云头去帮众僧救火。火光中,见前后大殿被烧成断垣残壁,只有方丈案上有一个青色包袱,里面透出一道道霞光彩气,打开一看,是一件袈裟,乃佛门宝贝。妖怪一见此宝,救火之意顿失,拿着袈裟,趁火打劫,驾着黑云,径直回到了黑风洞。
本计的基本思想早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就作了如下叙述:“乱而取之。”
唐代文学家、诗人、军事理论家杜牧,也曾对此语作注释:“敌有昏敌,可以乘而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