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三十六计》以《易经》为依据,一共三十六计,引用《易经》二十七处,涉及六十四卦中的二十二卦,根据其中的阴阳变化,推演出一套适用于兵法中的刚柔、奇正、攻防、彼己、主客、劳逸等对立转换变化。」

▷总说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第一套 胜战计】

胜战计是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时所使用的计谋。所谓胜战,是在我强敌弱的条件下,谋算对手势力的变化。作战时,要弄清对手是防备周全、集中强大、情况分明,还是初陷困境、危机四伏、指挥无度,分析清敌我情况后,要区别对待。本套计策要求在战前先有胜利的条件、方案和把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计名由来
本计计语及典故出自唐代,见于《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
太宗御驾亲征,统兵三十万,欲取高丽。大军行至海边,只见大水漫漫。远望高丽,隔海千里,三十万大军如何渡过这汪洋?这时,太宗后悔没有听从那些谋士的劝告,不该发动这场战争。他马上召集各路将领商议渡海之策。等问到张士贵,张士贵回禀说,要想一想再答复,于是众臣散去。
回到寨中,张士贵派人请薛仁贵商议此事。薛仁贵思索片刻后说:“皇上不过是担心大海阻隔,难征高丽,我用一计,保管它千里海水,来日踪迹全无。让太宗和士兵安稳过海如履平地,您看如何?”张士贵闻听惊喜异常。
几天后,一位老人求见太宗,欲为大军提供军粮,太宗大喜,传见。太宗随老人来到海边,进入一间屋子。室内华丽典雅,帐幕锦绣。太宗心情极佳,与众官员共品美酒,忽闻屋外波声如雷,桌上杯盏摇晃,不由得心生疑惑,令人拉开帷帐,只见外面海浪滔滔,茫无际涯,太宗大惊。张士贵答:“陛下与三十万大军正飘摇过海,前往高丽。”

关注

▷第五计 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计名由来
本计出自《孙子兵法》“乱而取之”的思想,计语最早见于明代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唐玄奘法师离开唐朝,往西天取经。一天晚上,他和大弟子孙悟空来到一座庙中投宿。这座庙有上下房间共七十多间,僧客两百多人。庙中老方丈命人敬茶。闲谈间,问唐僧有何宝物,可否让他开开眼。于是,孙悟空把带来的袈裟拿出来炫耀。方丈一见,顿生歹念,假托老眼昏花,看不清楚,要求当夜借袈裟到后房仔细看看。就这样骗得了袈裟。晚上,方丈和手下僧人商议,将禅堂放火烧毁,把睡在里面的师徒二人一起烧死,以便将袈裟据为己有。可晚上孙悟空并未睡着,方丈的阴谋被他听到了,便变成一只小蜜蜂飞出禅堂,一个跟头翻进南天门,向广目天王借到“避火罩”,回去罩住了唐僧和白马。到了半夜,和尚们果然放火烧禅堂,火越烧越旺,把观音院烧得通红,只有唐僧所在禅堂安然无恙。这时,观音院正南面一座山,有一个黑风洞,洞中妖怪被火光惊醒,他与观音院长老素有交情,便纵起云头去帮众僧救火。火光中,见前后大殿被烧成断垣残壁,只有方丈案上有一个青色包袱,里面透出一道道霞光彩气,打开一看,是一件袈裟,乃佛门宝贝。妖怪一见此宝,救火之意顿失,拿着袈裟,趁火打劫,驾着黑云,径直回到了黑风洞。
本计的基本思想早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就作了如下叙述:“乱而取之。”
唐代文学家、诗人、军事理论家杜牧,也曾对此语作注释:“敌有昏敌,可以乘而取之。”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