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三十六计》以《易经》为依据,一共三十六计,引用《易经》二十七处,涉及六十四卦中的二十二卦,根据其中的阴阳变化,推演出一套适用于兵法中的刚柔、奇正、攻防、彼己、主客、劳逸等对立转换变化。」

▷总说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第六套 败战计】

败战计是处于败军态势时使用的计谋。败战是作战中敌众我寡的一种战略现象,也就是自己处于劣势、被动、很难挽回败局的态势。胜败乃兵家之常,只要不因此丧失斗志,束手就擒,就随时有可能东山再起或有其他意想不到的转机。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计名由来
历史上第一个空城计的战例出现在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后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种方法来讨好,文夫人都无动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业,显显自己的能耐,以讨得文夫人的欢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亲自率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去攻打郑国。楚军一路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都城内更是兵力空虚,无法抵抗楚军进犯。
郑国危在旦夕,群臣慌乱,有的主张纳款请和,有的主张拼一死战,有的主张固守待援。上卿叔詹说:“请和与决战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郑齐订有盟约,而今郑国有难,齐国必会出兵相助。只是空谈固守,恐怕也难守住。公子元伐郑,实际是想邀功图名,来讨好文夫人。他一定急于求成,又特别害怕失败,我有一计可退楚军。”
郑国按照叔詹的计策,在城内做了安排。他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看见一兵一卒。店铺照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出一丝慌乱之色,城门大开,放下吊桥,摆出完全不设防的样子。
楚军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情况心里不免怀疑,莫非城中有埋伏,诱我中计?因此不敢妄动。公子元赶到城下也好生奇怪,他率众到城外高地上望了望,城中确实空虚,但又隐约看到了郑国的旌旗甲士,公子元认为其中有诈,不可贸然进攻,先探听虚实再说。
这时,齐国接到郑国的求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知道三国兵到楚国定不能胜,于是下令全军连夜撤走,人衔枚,马裹蹄,不出一点声响。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说:“楚军已经撤走。”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空城计的战例。

关注

▷▷李广虚作疑兵
汉朝时,匈奴军大举入侵雁门、上郡。汉景帝任命“飞将军”李广统军御敌。
一天,中贵人带领几十名骑兵出营,发现三个匈奴人,以为是敌军侦探,便立即跃马追去,三个匈奴人转身放箭,射伤中贵人,几十名骑兵也被射杀殆尽。
李广闻报,判断说这一定是匈奴射雕的猎户,于是便带领百余骑去追赶,结果杀死二人,活捉一人。李广正准备上马回营,突然发现远处奔来数千匈奴骑兵。匈奴骑兵这时也发现了李广一行。匈奴兵误认为这是汉军派出来的诱兵,就急忙列开阵势准备迎击。李广手下的骑兵见状大惊,皆拍马欲退。李广制止说:“我们远离主力部队,如果惊慌撤退,匈奴肯定会追杀我们。现在最好的办法是留下来,这样匈奴就会以为我们是大军的诱兵而不敢贸然进击。”于是他率领骑兵继续行进,当走到离匈奴阵地约二里的地方时,李广命令骑兵全部下马解鞍,来迷惑敌人。
匈奴军由于摸不透李广的用意,果然不敢轻易出击。一会儿,匈奴有一个骑白马的将军走出阵地巡视兵士,李广发现后,立即跃马弯弓,带领十多名骑兵冲上去一箭就将骑白马的人射落马下。然后驰回自己的队伍中,又卸下马鞍,叫兵士们把马放了,让马吃草,大家躺在地上休息。一直等到日暮,匈奴人还是辨不清李广的虚实,始终不敢下山。到了半夜,匈奴军担心遭到汉军伏兵袭击,便乘夜撤退而去,李广终于安全返营。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