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研究》by 邱畅
▷绪论:https://shimo.im/docs/wV3VMK4DGYuwr4Ay/
从表面上看,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以艺术为主旨;从根本上看,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仍然以生命本体的终极体验为主旨。纳博科夫认为,人的本能和本性以艺术创造的形式存在,并且借助艺术的建构使生命具有存在的方式、秩序和意义。艺术创造使人产生一种必然感,这种必然感是人在时空位移中的客观存在所带来的体验。由此可以判断,纳博科夫认为人的生命与艺术创造具有同质同构造,鉴于这种同质同构造的存在,人们将在文学创作中获得一种存在的时间感。人们一旦获取这种时间感,便具有追溯过去、把握现在以及预测未来的能力,从而使人们从时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时间对人们的奴役和控制。
——「绪论」
在文学创作中,纳博科夫一直承袭勃洛克的艺术理念,追求象征派的“彼岸世界”,让真理开启人们心灵的大门,在诗歌中探索通过理性的文字构想非理性的神秘;同时纳博科夫开创性地将文学创作的灵性和神秘与“宇宙同步”的玄学观点相融合,形成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
白银时代的另一位诗人古米廖夫也对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纳博科夫一直非常崇敬古米廖夫的诗歌中所描绘的戏剧性的死亡及其散发的英雄气质。古米廖夫的许多诗歌都反映死亡主题,在古米廖夫看来,死亡是英雄的壮举,它能够充分展现一个人的本性,因此纳博科夫称古米廖夫为“崇高的彼岸性”诗人,是一位能够微笑面对死亡的真正的艺术家。纳博科夫不仅多次在自己的诗歌中赞颂古米廖夫,而且还在自己的小说中加入死亡的情节以表达对古米廖夫的敬意,比如在《斩首之邀》和《洛丽塔》中,纳博科夫将象征派的诗意和写实派的英雄主义相融合,展现一种悲壮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