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研究》by 邱畅​

▷绪论:shimo.im/docs/wV3VMK4DGYuwr4Ay

从表面上看,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以艺术为主旨;从根本上看,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仍然以生命本体的终极体验为主旨。纳博科夫认为,人的本能和本性以艺术创造的形式存在,并且借助艺术的建构使生命具有存在的方式、秩序和意义。艺术创造使人产生一种必然感,这种必然感是人在时空位移中的客观存在所带来的体验。由此可以判断,纳博科夫认为人的生命与艺术创造具有同质同构造,鉴于这种同质同构造的存在,人们将在文学创作中获得一种存在的时间感。人们一旦获取这种时间感,便具有追溯过去、把握现在以及预测未来的能力,从而使人们从时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时间对人们的奴役和控制。

——「绪论」

【第一章 纳博科夫小说创作的发展与演变】

除文学创作之外,纳博科夫的兴趣非常广泛,包括击剑、棋类、拳击等,然而上述爱好均远不及纳博科夫对捕蝶的痴迷。纳博科夫是一位捕蝶专家,他一生致力于蝶类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并且曾多次发表颇具学术价值的论文。

关注

在多年的流亡生活中,纳博科夫一直居无定所,即使在生活富裕的晚年,也仍然租住在瑞士的一家酒店中。纳博科夫在一生中无奈地不断进行迁移,从一间公寓到另一间公寓,从一家汽车旅馆再到另一家汽车旅馆,他需要不断面对陌生的空间,适应变化的环境。在不断漂泊的生活中,纳博科夫没有个人历史,心里充满孤独和凄凉,每一种现实体验对他而言都是不真实的。纳博科夫一直对流亡者的生存环境非常不满,这种情绪在多部小说中均有所表达。比如在《洛丽塔》中,纳博科夫描写鱼龙混杂的汽车旅馆,不仅居住环境十分肮脏,而且居住在汽车旅馆中的人也污秽不堪。流亡生活中的居住环境使纳博科夫感到非常失望,尽管如此,他必须忍受汽车旅馆中嘈杂、混乱的环境,因为那里毕竟为他提供安身之所,使他能够度过漫漫长夜。由于流亡生活中纳博科夫的居住环境一直处于脏、乱、差的状态,他一直非常怀念童年在故国舒适的居住环境,这种强烈的反差也使他更加怀念故国的童年生活。
在不断漂泊的生活中,纳博科夫的内心充满孤独和漂泊,同时深刻体会到现实的虚幻。在流亡生活中,人与环境相互对立,现在与过去相互分裂,只能在文学创作的世界里找到寄托。在纳博科夫看来,文学能够喻指现实生活。通过不同手法的描写,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凸显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异;与此同时,文学作品又具有十分强大的融合力,能够模糊现实与理想、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弥合束缚与自由、掩饰与显现的冲突,促进沟通,帮助人们摆脱生活框架的束缚,以全新的视角认识生活和对待生活。纳博科夫将自己的流亡体验转换成文字从笔尖流出,在小说中描绘流亡生活给他带来的心灵上的痛苦和折磨,以及流亡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束缚和无奈。现实世界的纳博科夫在文学创作中找到叙事虚构真实的立足点,在这个立足点上,纳博科夫自由穿梭于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之间,暂时逃避现实世界的残酷,在虚构的世界中找到一种乌托邦式的满足。对于纳博科夫而言,世界上并不存在真正的“现实”,只有用语言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才是真实的,而作家的叙事目标恰恰在于追求“符号真实”。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