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shimo.im/docs/913JMJM4dJcvyPAE

「​《全唐诗》收录了420余首涉及侠客书写的诗歌,在唐诗中虽只占很小比例,但与其他朝代相比也算是数量颇丰,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完整体系。在体裁方面,唐代的咏侠诗涉及古体诗、近体诗、乐府诗、歌行体等,可谓十分完备;在艺术方面,唐代的咏侠诗继往开来,吸收了魏晋诗歌的名士风度,结合了由春秋战国发展而来的侠客精神,发展出豪迈悲怆、恢宏大气的风格,对后世的侠客诗歌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四章 唐代咏侠诗中的人物形象』

唐代的游侠在初盛唐期间积极进取,渴求功名,到了中晚唐时期,侠风逐渐衰退,任侠行为逐渐式微。唐人不同时期的任侠风气在当时的诗作中都有所保留,唐人本身的英雄意识和尚武精神让唐诗常出现对历史游侠的怀缅追捧,借此抒发自己的豪情逸致以及对历史的思索。加上唐人对前代游侠文学中游侠形象和游侠精神的继承,使得唐代的咏侠诗中侠客形象丰富多样,任侠方式也多姿多彩。这些诗作中的游侠,虽然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但也是文人美化后的形象。唐代是咏侠诗的巅峰时期。在展示游侠生活的同时,咏侠诗中也出现了其他类型的人物形象,借这些形象,从侧面衬托出游侠的英武或不羁。

关注

在崇拜荆轲节义的唐代,大多数诗人在歌咏其事迹时都从正面角度入手,惋惜“其事不成”的行刺结局。不过亦有一部分诗人反传统而为之,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荆轲无法成事的原因。柳宗元笔下的荆轲形象与大多数诗作中的勇武形象截然不同。“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诗中的荆轲更像一个没有自己判断能力、轻信人言的莽夫,而非世人传颂的英雄。在柳宗元眼中,荆轲因为太子丹在自己面前的谦卑姿态便接受了太子丹的刺杀计划,从未考虑过计划成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低。柳宗元还认为荆轲的刺杀表现并不理想:“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因为荆轲的仓卒,不但让自己血溅当场,更激起秦王怒气,发兵攻打燕国。行刺不但没有解决太子丹的忧虑,反而激化双方的矛盾。在柳宗元眼中,荆轲与太子丹是“勇且愚”,不能因时制宜,才会导致最终的失败。这一评价与传统截然相反。无独有偶,李远的七言绝句《读田光传》也认为荆轲的失败辜负了义士田光的器重。刘叉的《嘲荆卿》更是在诗题处就表明自己对荆轲刺秦的嘲讽态度:“白虹千里气,血颈一剑义。报恩不到头,徒作轻生士。”诗歌嘲讽荆轲只有一腔孤勇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完成刺秦大业,最终只能白白牺牲性命,不仅无法报恩,更是辜负了田光、太子丹的信任与牺牲。
李贺在一首提到荆轲的歌行体诗歌中,也对秦汉历史进行了思考,先是说明始皇“烧书灭国无暇日”“耕人半作征人鬼”等暴行,将荆轲塑造成欲拯救苍生于倒悬的“报人义士”。受自身信仰所影响,李贺从唯心的角度认为荆轲失败的原因是“天授秦封祚未移”,强化了荆轲身败的悲剧感。王昌龄凭借自身想象刻画出荆轲当年的英勇形象:“握中铜匕首,粉锉楚山铁。义士频报仇,杀人不曾缺。”并慨叹荆轲终未能成事。诗人在诗作中客观分析了荆轲举事不成的原因:“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在认定秦王无道的同时,也肯定了秦王豪杰的一面。荆轲仅凭一己之力便企图刺杀秦王拯救燕国,只能是美好的愿景而已,终究无法成事。这首诗中的荆轲是一个能力超群却终究斗不过历史进程的悲剧英雄。相较之下,对荆轲失败的认识似乎更客观有据。晚唐的李山甫又从另一角度入手,认为身为游侠的荆轲参与波澜诡谲的政治斗争是“雄姿浑世尘”的举动,认为燕国与秦国之间的争斗是“闲事”,太子丹等人对荆轲的游说是“闲言语”,最终荆轲的身败被杀也只是明珠蒙尘的结果。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