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https://shimo.im/docs/913JMJM4dJcvyPAE/
「《全唐诗》收录了420余首涉及侠客书写的诗歌,在唐诗中虽只占很小比例,但与其他朝代相比也算是数量颇丰,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完整体系。在体裁方面,唐代的咏侠诗涉及古体诗、近体诗、乐府诗、歌行体等,可谓十分完备;在艺术方面,唐代的咏侠诗继往开来,吸收了魏晋诗歌的名士风度,结合了由春秋战国发展而来的侠客精神,发展出豪迈悲怆、恢宏大气的风格,对后世的侠客诗歌产生巨大的影响。」
唐代诗人歌咏历史游侠时,尤其侧重游侠重情义、尚气节的高洁品质,在对唐代游侠进行人物刻画时,也常采用与凝视古代游侠相同的视角,在唐代游侠身上寻找古代游侠的影子。加上唐代侠风盛行,民众尚武,文人对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出现怀疑的态度,认为读书不如习武等声音时有出现。唐代的书生也不是其他朝代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形象,而是兼具武艺、多具侠气的。有了亲赴沙场的经历,文人自然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及书写游侠的慷慨勇武。此外,在极力扩张国家边界的唐王朝,立功边塞是民众改变自身社会地位的最佳方式之一。因此唐人笔下的游侠常以积极勇武的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之中。
初盛唐文人对这类少年游侠着墨颇多,因为当时天下久乱,上层社会出现了“大洗牌”,南北朝的很多贵族到了初盛唐时已经泯然众人,同时朝中又有新兴势力崛起。这给了当时的中下层文人向上晋升的希望。文人们在向友人坦露心迹时亦常表达“受禄宁辞死,扬名不顾身”等激进的态度,即便这些文人没有接触过真正的游侠,但在诗歌的想象中,也容易将自己内心的欲望投射到自己创作的游侠形象身上。在追求显达这方面,文臣武将殊途同归。武将以自己的侠勇换取家族荣耀,文人对这样的做法抱有认可赞赏的态度。这也是初盛唐不同于其他朝代之处,诗人们敢于在诗歌中直白地表达自己追名逐利的内心欲望,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也染上了相关的世俗情怀。这部分游侠与古代游侠截然不同,不是完美道德的化身,而是世间俗人的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