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https://shimo.im/docs/913JMJM4dJcvyPAE/
「《全唐诗》收录了420余首涉及侠客书写的诗歌,在唐诗中虽只占很小比例,但与其他朝代相比也算是数量颇丰,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完整体系。在体裁方面,唐代的咏侠诗涉及古体诗、近体诗、乐府诗、歌行体等,可谓十分完备;在艺术方面,唐代的咏侠诗继往开来,吸收了魏晋诗歌的名士风度,结合了由春秋战国发展而来的侠客精神,发展出豪迈悲怆、恢宏大气的风格,对后世的侠客诗歌产生巨大的影响。」
唐代诗人笔下的少年并非一成不变,他们亦有从年少无知到独当一面的成长过程。张昌宗的《少年行》正记录了这一变化。“少年不识事,落魄游韩魏。”此处的“落魄”并非穷困潦倒,而是放荡不羁之意。放荡不羁正是游侠不同于众人的性格之一。从儒家的角度看,放浪形骸便是“不识事”的体现,不应该出现在正面人物的身上,游侠必须要有所转变才能担得起侠义之名。这位游侠虽说表面上整日饮酒寻欢,不过内在仍拥有“然诺心无二”的优良侠客品质。诗歌的末尾两联更是将这位游侠的内在精神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直言身可沉,谁论名与利。依倚孟尝君,自知能市义。”在此,游侠借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对明主的忠诚,这种愿意为明主牺牲的态度是利他主义的,只要明主能够赏识自己,自己便能像冯谖一样利用自己的才能为孟尝君收买人心,巩固统治。在这一过程之中,游侠只会关心明主的大局利益,并不会考虑自身的名利问题。
虞羽客笔下的幽并侠少年以宝马金羁的装扮亮相,做着“窃符方救赵,击筑正怀燕。轻生辞凤阙,挥袂上祁连”的重义之事。这里的少年与之前所说的边塞游侠相比,思想境界又有所差别。边塞少年追求自身的功成名就,相关诗作中常常流露出对富贵功名的向往。而这首诗中的游侠少年似乎只是怀着一腔忠勇,凭借自己的满腔热血进行“摧枯逾百战,拓地远三千”的活动,这些征杀边塞的举动并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是为了平息边塞烽火。诗歌将少年游侠的好武由追逐自身利益的小格局提高到为了天下太平而驰骋边疆的大格局,进一步显示出少年游侠重义轻利的高洁品格。
卢照邻的同题诗作同样刻画了放弃长安都城内逍遥生活远赴边塞杀敌驻边的少年游侠,先是用历史名人烘托少年游侠的结交广泛,朋辈皆非凡夫俗子,借此凸显少年游侠的不凡气质。“追奔瀚海咽,战罢阴山空”的诗句刚让读者产生少年游侠可能战功累累、准备回朝受赏的联想时,诗歌突然话风一转:“归来谢天子,何如马上翁。”少年游侠已经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家了。传统诗歌评论认为这是卢照邻借用汉赋手法对朝廷连年征战,使得平民百姓成为战争牺牲品的讽谏。然而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不正是少年游侠将身许国的一种表现形式吗?毕竟投身边塞是少年游侠自己做出的选择。正如皇甫冉所说:“由来征戍客,各负轻生义。”在少年游侠亲赴边塞时,他们肯定已做好付出一切的准备了。正是这种无私的牺牲精神,使得唐诗中的边塞游侠显得格外正义凛然。由于边塞征战死生无常,边塞游侠的侠义观除忠君爱国之外,常与“轻生”二字联系在一起,“重义轻生怀一顾,东伐西征凡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