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潘力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17世纪后半叶,日本列岛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进入太平盛世,普通百姓的经济能力大幅提高。急速发展的江户地区形成消费中心,培育了成熟的市民阶层和发达的商业文化。浮世绘就是出自民间画工手笔的大众艺术,以流畅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日常生活、民俗风景,和普通百姓难得见到的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和春宫魅惑,鲜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包罗万象,也被称为“江户绘”,可以说是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

——「序章:日本美术溯源」

【第一章 浮世之绘】

从17世纪末开始,日本文化中心从古老的京都逐渐转移到幕府所在地江户,日本美术的特征亦自崇尚图案化的装饰意匠演化为以市井为舞台、以民生百态为题材的风俗描绘,浮世绘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浮世绘可解读为“虚浮世界的绘画”,以世俗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因与出世超脱相对,喻入世行乐、人生如过眼烟云之意。几乎所有的浮世绘画师都对当时的流行风尚投以强烈关注并有所反应,同时在表现技法上不断翻新花样。浮世绘有手绘和水印木刻版画两种类型,但现在所说的浮世绘一般指后者,浮世绘的主要成就及其在美术史上的意义也来自版画的形式,因此本书的主要内容集中在版画上。

关注

安土桃山时代是日本美术走向本土化的重要时期,一种完全不同的绘画样式逐渐从障屏画中发展出来,作为时代精神的反映,出现了主题各异、充满魅力的风俗画,这是由近代以来新兴的市民社会孕育出的新画种。室町时代至江户时代初期风俗画盛行,在日本绘画史上,这个时期的作品被通称为“近世初期风俗画”,以京都为中心展开。
室町时代末期至桃山时代的日本社会陷于战乱与短暂和平交织的动荡之中,经过应仁之乱的京都百废待兴,早已风光不再,失去了往日的权威。真正在复兴事业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也不是室町幕府政权,而是随着经济活动催生了的工商业的市民阶层。放弃不可捉摸的来世期待,肯定积极的现世快乐,成为新兴市民阶层的人生观。1500年(明应九年),应仁之乱后中断33年的祇园祭得到恢复,是当时的市民经济实力的象征。但是,经济的发展并不等于政治的安定,武士将军的政治地位依然薄弱,掌握实权的对立派一直没有放弃对政权的争夺。同时,各地方诸侯的实力也在不断膨胀,战争依然没有彻底平息。
表面的、局部的繁荣与国家整体形势的不稳定对平民百姓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感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在平民阶层广泛滋生,被称为“梦之浮世”的思想在民间蔓延。出现于1630年(宽永七年)间的《歌舞伎草子绘卷》的《吟闲集》中有诗,大意为:“浮世不过梦一场,何必如此认真,还是将眼前美好的瞬间化作永远的记忆吧。”反映出持续一个世纪以上的时代思潮。在这样的精神背景下,风俗画应运而生,主要形式是各种描绘市民游乐与祭礼等活动的画面。其中《洛中洛外图屏风》是近世初期风俗画的代表,描绘的是京都城市风景以及民间生活、节庆与游乐等华丽场面,“如同战乱的黑暗中耀眼的宝石箱”,是涂抹在“梦之浮世”上的一笔重彩,为后来浮世绘的出现拉开了序幕。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