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潘力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17世纪后半叶,日本列岛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进入太平盛世,普通百姓的经济能力大幅提高。急速发展的江户地区形成消费中心,培育了成熟的市民阶层和发达的商业文化。浮世绘就是出自民间画工手笔的大众艺术,以流畅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日常生活、民俗风景,和普通百姓难得见到的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和春宫魅惑,鲜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包罗万象,也被称为“江户绘”,可以说是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
——「序章:日本美术溯源」
《洛中洛外图屏风》的“洛”字是借中国古都洛阳作为京都的别称。日本自从公元8世纪末迁都以来,京都的前身平安京便被称为洛阳城,平安京右城则被称为长安城。“洛中洛外图”是表现京都市区与郊外整体风貌的绘画,从16世纪初开始直到17世纪中期,出现了不同样式,保存至今的仍有70余幅。虽然分别出自各个时期的不同画师之手,但基本上都沿袭相同的图式结构。画面上方三分之一是郊外景色,下部三分之二是市区。画师将中国画的散点透视、“三远法”等与日本绘卷的斜线俯瞰透视手法融为一体,巧妙地熔京都市区和郊外主要景点于一炉。同时,一如日本人对自然的敏感,画面还十分注重对季节的表现,一般由左至右可见一年四季景色的推移,梅花、桃花、田野、秋麦、杨柳、收割、红叶、雪山、祇园祭、盂兰盆节等。详细描绘京都市区的景象,神社寺院与诸侯宅邸、平民街区交错,生动穿插民生百态,包括贵族、武士、僧侣、商贩、巡捕、法师、艺人、乞丐各色人等。值得注意的是,画面还描绘了“游女町”(游女意为妓女)、歌舞伎屋等新兴城市的游乐场所,显露出后来浮世绘的主题。画面不仅全面反映了当时京都的城市面貌,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活力,颇有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风采。
高雄观枫图屏风
狩野秀赖
纸本着色 六曲一帖
各363.9厘米×149.1厘米
16世纪后期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风俗画不仅绘制在屏风上,也成为障屏画的题材,1619年(元和五年)建成的京都东福门院内的障屏画《住吉社头图》,进一步凸显出以游人为主题的表现手法的成熟。此外,记录特定事件的风俗画还有1594年(文禄三年)表现丰臣秀吉与文武百官前往奈良樱花胜地吉野赏花的《吉野花见图屏风》,表现丰臣秀吉晚年的《醍醐花见图屏风》等;狩野秀赖的《高雄观枫图屏风》是至今保存最完好的早期风俗画,绮丽的风景中是身着各式华美和服的贵夫人和孩童的游乐场面,画师尽其所能渲染现世享乐气氛。与其说是绘画的装饰性,更多体现出一种工艺制作感,预示了后来浮世绘的样式。
洛中洛外图屏风(舟木家藏本)
纸本金地着色 六曲一双
端扇各162.5厘米×54.2厘米
中扇各162.5厘米×58.3厘米
17世纪前期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