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潘力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17世纪后半叶,日本列岛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进入太平盛世,普通百姓的经济能力大幅提高。急速发展的江户地区形成消费中心,培育了成熟的市民阶层和发达的商业文化。浮世绘就是出自民间画工手笔的大众艺术,以流畅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日常生活、民俗风景,和普通百姓难得见到的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和春宫魅惑,鲜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包罗万象,也被称为“江户绘”,可以说是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
——「序章:日本美术溯源」
17世纪以来,随着江户的城市建设急速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武士、商人等纷纷聚集,使得男性人口骤增。江户时代的日本全国人口约2500万,而江户地区人口就高达百万之众,其中青壮年男性约25万,武士与平民各占半数,但中青年女性仅有8万余人,男女性别比超过三比一,比例严重失衡,由此导致娼妓泛滥,色情业应运而生。据史料记载,最早在江户深川一带经营妓院“西田屋”的老板庄司甚右卫门,先后于1605年(庆长十年)和1612年(庆长十七年)两度向幕府提出设置统一管理的“游廓”,建议将妓院与外部社会隔离并实施保护措施,以规范社会风尚。
1617年(元和三年),幕府终于批准庄司甚右卫门在日本桥葺屋町(现在的日本桥人形町)设立江户第一个集中娼妓区,命名为“吉原”。1638年(宽永十五年),设置了吉原大门,四周隔离,派专人看管,封闭式的游廓正式形成。早期吉原的顾客主要是有权势的贵族和上层武士,营业时间限定于白天。江户吉原与京都岛原、大阪新町遥相呼应,是日本“三大花街”之一,成为万众瞩目的寻欢作乐之地。明历大火之后,吉原游廓迁往浅草的日本堤,面积比原来扩大了1.5倍,约1万平方米,称为新吉原,由于地处江户城北面,因此也有“北国”的别名。为防止游女逃脱,四周筑有围墙。游廓内除游女屋之外,还有日用品杂货店、澡堂等,俨然一座小城。沿着进入大门开始的“仲之町”(意即中央大道)径直前行,不过5分钟即可穿越整个吉原。但对于那些自进入以来就从未离开这座小城的游女来说,这里就是她们生命的全部。
吉原妓女端坐在沿街的栅栏后面招揽游客,日语称为“张见世”。(摄于1900年,原载于:小西四郎等編『百年前の日本』、小学館、2005。)
18世纪前期,吉原总人口超过八千人,其中游女人数在1743年(宽保三年)前后达到两三千人。维持这样一个庞大人群的生活来源,不再是拥有特权的富裕阶层,而是大批下级武士和市民职员。元禄年间(1688—1703)之后,随着武家政权逐渐衰弱,江户开始成为以市民为主导的城市,富裕起来的市民尤其是幕府的御用商人成为吉原的常客。宝历年间(1751—1763)高级游女太夫、格子不复存在,曾经作为见面场所、收取高额费用的“扬屋”也随之消失。同时增加了许多被称为“散茶”“埋茶”的低级游女,她们多属被取缔的私娼。由此,吉原的游乐方式也随之简化,加速了性作为商品交易的大众化。随着吉原游廓的门槛渐低,不仅吸引江户市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也被吸引至此,吉原迎来了繁荣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