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潘力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17世纪后半叶,日本列岛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进入太平盛世,普通百姓的经济能力大幅提高。急速发展的江户地区形成消费中心,培育了成熟的市民阶层和发达的商业文化。浮世绘就是出自民间画工手笔的大众艺术,以流畅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日常生活、民俗风景,和普通百姓难得见到的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和春宫魅惑,鲜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包罗万象,也被称为“江户绘”,可以说是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
——「序章:日本美术溯源」
鸟居清长在创作盛期的18世纪80年代,将精力集中于浮世绘美人画的制作,出版了大量作品,至今可考的依然有500余幅。不同于铃木春信的青春少女,也迥异于流行的吉原花魁美人,鸟居清长笔下呈现的大多是江户市民生活和娱乐景象。
鸟居清长对于浮世绘的贡献首先在于画面的创新。作为长年从事文学绘本创作的画师,他同时也是一位技术精湛的书籍设计家。鸟居清长从书籍设计中得到启发,将两幅浮世绘连接起来,产生出新的大画面,日语称为“续绘”,即联画。最大特点在于每幅画面既相对独立,又拥有连续共通的背景,既可单幅欣赏又可以连接成一幅更大的画面,衔接自然流畅,场景开阔,人物众多,是对屏风画的成功借鉴,丰富了浮世绘的表现力。鸟居清长于18世纪八九十年代又采用“三联画”的手法进一步拓展画面空间,以塑造众多人物的群像见长,表现出卓越的构图能力。
《四条河原夕凉体》是鸟居清长最初的三联画,四条河原是京都的地名,每年六月七日至十八日在附近的鸭川河畔举行的纳凉晚会是京都夏天的传统活动,“夕凉体”即夏夜纳凉。1690年(元禄三年)六月,到京都旅行的俳圣松尾芭蕉写道:“四条的‘河原纳凉’,从傍晚开始到月夜乃至黎明时分,在河中排列着坐铺,人们整夜饮酒吃喝玩乐。女子腰带上的花结很显眼,男子穿着长和服,从法师、老人到木桶匠和锻造铺的弟子,嬉笑怒骂与吟咏和歌交织,不愧是都城之风景。”他还为此作有俳句“河面风吹来,柿色麻衣薄如筛,晚凉月华开(川風や薄柿着たる夕涼み)”。《四条河原夕凉体》无论是画面构图还是人物造型都有很强的表现力,将各种姿态的女性巧妙地相互关联,呈现完美的画面,流畅的线条捕捉出富于变化的姿态的动感。画面右下角的少女正在俯身放流点着焰火的浮漂,据史料记载,京都的焰火大约出现于1558年,最初是作为神社祭祀活动中的手持焰火出现,后来逐渐发展为夏夜纳凉的焰火晚会。
四条河原夕凉体
鸟居清长
大版锦绘(三联画)
18世纪后期
私人藏
吾妻桥下之凉船
鸟居清长
大版锦绘
78厘米×38.7厘米
约1785年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藏
《吾妻桥下之凉船》体现出西洋透视手法。桥下可以看到远景的长堤远远地向上流逐渐变细的处理,可见画师在透视处理上驾轻就熟。鸟居清长是最早以江户的现实景观作为美人画背景的浮世绘画师,脱离了仅仅出自梦想和概念的美人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