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潘力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17世纪后半叶,日本列岛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进入太平盛世,普通百姓的经济能力大幅提高。急速发展的江户地区形成消费中心,培育了成熟的市民阶层和发达的商业文化。浮世绘就是出自民间画工手笔的大众艺术,以流畅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日常生活、民俗风景,和普通百姓难得见到的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和春宫魅惑,鲜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包罗万象,也被称为“江户绘”,可以说是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

——「序章:日本美术溯源」

【第二章 美人画】

美人画是浮世绘最主要的题材,浮世绘美人画可以分为江户初期与中期之后两大阶段。江户初期以民间风俗为主的美人画注重表现生命活力,中期之后逐渐趋于类型化,表现出某种色情的媚态。浮世绘美人画是典型的唯美世界,是在画师的理想化样式中展开的创造。总体而言,如果略去作品中不同人物的发型、服装及动态,人物形象几乎千篇一律,“总是程式化的、非个性的,并非哪一位具体人物而是一种类型”。这种倾向不仅表现在同一个画师的作品中,而且在同一流派乃至同一时代的画师中都可以找到许多共同之处,追随不断变化的大众趣味和时代风尚导致浮世绘美人画形象的模式化与共通性。日本学者加藤周一指出:“日本女性在一千年以上的绘画史中,三次成为重要主题,三次成为与男性抗衡的主角,即平安时代表现贵族女性的绘卷、德川时代初期以京都为中心描绘平民女性的风俗画,以及江户时代表现艺妓舞女的浮世绘。”

关注

但是,较之当时的日本社会现实,喜多川歌麿所作豪华奢侈的狂歌绘本却显得不太合时宜。时值1782年(天明二年)至1787年(天明七年)间连年自然灾害,大米价格飞涨,饥荒导致数十万人饿死,农民暴动不断,社会安定受到严重威胁。当年六月由保守派代表人物松平定信担当幕政,出任掌管财政的“老中”。当时农村阶级分化加剧,破产农民不断流入城市,特权商人财势猛涨,平民生活困顿,武士债台高筑,幕府财政更加拮据。松平定信为了化解危机,开始推行新政策,史称“宽政改革”。在文化方面,面对江户平民消费文化的高涨,厉行整肃风纪、遏止奢靡,于宽政二年(1790)五月发布了书籍出版禁令:
一、禁止在单幅版画上表现当时的现实事件;
二、禁止出版借古讽今的绘本;
三、禁止出版“尽花美、加润色”的豪华高价书物;
四、禁止包含“浮说之仪”(世俗故事)的假名写本与出租书物。

吉原之花
喜多川歌麿
纸本着色
274.9厘米×203.8厘米
约1793年
美国华兹华斯艺术博物馆藏

松平定信企图以此杜绝奢靡,安定社会。尤其是禁令的第三条使得以出版豪华绘本著称的茑屋重三郎首当其冲,也成为出版禁令最初的也是唯一的牺牲品——他在次年出版的洒落本《仕悬文库》《锦之里》《娼妓绢丽》等内容因触犯了禁令条例,遭到没收一半财产的严厉处罚。幕府当局也意在惩治无视禁令的大牌出版商,以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此后,奢侈的豪华绘本果然有所收敛,长达3年左右几乎不见上市。
1791年(宽政三年)可谓喜多川歌麿画业的空白期,豪华狂歌插图本被禁止,茑屋重三郎遭处罚,只能靠再版一些旧作度日。然而,不仅上层权贵们不满节约禁奢的政策,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了反对派,又值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开始逼近日本,国内外矛盾使幕府当局日感危机来临。宽政五年(1793)七月松平定信被解除“老中”之职,“宽政改革”半途而废,隅田川畔女色酒气依旧。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喜多川歌麿在当年完成的大幅手绘美人画《吉原之花》,这是他《雪月花》系列的其中一幅,另外两幅分别为《深川之雪》(约1802—1806)和《品川之月》(1788),均以艺伎、游女为题材。《吉原之花》表现的是吉原茶屋周围在樱花盛开的三月赏花的情景。左下方的街面上三位花魁正在侍女们的簇拥下款款而行;二层正在举行歌舞表演,鼓乐齐鸣,婀娜多姿。全画共出现约50位人物,光彩照人的服饰与樱花竞相媲美,极尽奢华。此外,由于宽政改革的冲击,画面上的吉原街头几乎没有男性出现。这是当年吉原的真实写照,也是浮世绘画史上唯一一幅全景式表现吉原的作品。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