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潘力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17世纪后半叶,日本列岛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进入太平盛世,普通百姓的经济能力大幅提高。急速发展的江户地区形成消费中心,培育了成熟的市民阶层和发达的商业文化。浮世绘就是出自民间画工手笔的大众艺术,以流畅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日常生活、民俗风景,和普通百姓难得见到的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和春宫魅惑,鲜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包罗万象,也被称为“江户绘”,可以说是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
——「序章:日本美术溯源」
“日本文化形态是由植物的美学支撑的。”由于地理与气候的原因,日本人自古就形成了崇尚自然的世界观,并由此孕育了崇尚自然的造型与色彩的美术样式,从根本上不同于西方的理性精神。由自然演化而来的造型观具有流动的、模仿植物曲线的有机形态。
有学者将日本文化表述为“稻作文化”或“象征文化”,比较准确地道出了日本文化的特征。日本画家东山魁夷指出:“特别是对身处丰富的自然环境之中、经常满怀深情地观察四季变化状况的人们来说,对自然产生亲切感是理所当然的。”东山魁夷回答了日本民族对大自然的亲近感的社会历史缘由,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则从人文心理的角度做了具体表述:“广袤的大自然是神圣的灵域⋯⋯高山、瀑布、泉水、岩石,连老树都是神灵的化身。”日本人以“自然感悟”或“自然思维”在大自然中孕育了自己的精神和艺术。日本神道教的基本理念是“泛灵论”,即在与大自然长期亲和相处的过程中,将每一自然物都视为“有灵之物”。感悟自然不仅成为日本人精神内省的重要方式,而且也是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容。
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通过分析研究人类史前艺术现象,提出了著名的“原始思维”理论。他发现人类在幼年阶段不具有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而是通过对形象的“直观把握”或“整体直觉把握”的方式来认识世界。根据这一理论,原始初民具有一种与现代人类完全不同的“原始思维”方式。因此,在他们对各种事物相互之间关系的理解中,表现出一种“互渗”的特征,也就是将所有事物都视为同一性质且都同样富有灵性和生命。在他们看来,人类与自然万物是平等并融为一体的,因此人类能接受来自树木山川等自然界的信息,树木山川也同样会对人类的意念有所感应。
日本美学家户井田道三把日本人心中的原始残存称为“原始心性”,并指出在日本人的思想观念里,还残留着浓厚的未开化人的意识。正如绳纹文化在现代日本人的潜意识深处的残存那样,日本民族的“自然感悟”从本质上来说其实就是“原始思维”的残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