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绘》潘力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流行于民间的木刻版画。17世纪后半叶,日本列岛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下进入太平盛世,普通百姓的经济能力大幅提高。急速发展的江户地区形成消费中心,培育了成熟的市民阶层和发达的商业文化。浮世绘就是出自民间画工手笔的大众艺术,以流畅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日常生活、民俗风景,和普通百姓难得见到的歌舞伎明星、花魁美人和春宫魅惑,鲜活地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包罗万象,也被称为“江户绘”,可以说是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
——「序章:日本美术溯源」
日语的“色”字基本包括五方面内容:一、色彩,即色相、彩度、亮度的因素;二、音色,声音的调子;三、乐色,日本民族音乐中的装饰性曲调等;四、姿色,容貌的感觉;五、情爱的感觉,日语将情人称为色男、色女。就色彩而言,日本学者佐竹昭广在《古代日语的色名性格》中指出,日本的色名起源于白、青、赤、黑四种颜色,也是日本人原始色彩感觉的基本色。从日本《古诗集》中记载的神话故事可见,古代日本人最初是以白与黑、青与赤的对称来表现色彩体系的。日本现存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收录了公元6世纪至8世纪间的大约4500首和歌,其中包含对颜色描写的和歌共有562首,而对赤色系与白色系描写的就分别占202首和204首,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日本先人的文化态度、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关于日本古代的色彩崇尚,日本学者前田雨城在《颜色:染与色彩》一书中指出:“赤”来自“明亮”的“明”字,是暖色系的色彩,“红、绯、赤、朱、赤橙、粉红”等在古代日语里都用“赤”来表达。“黑”来自“暗”字,与“赤”相反,是冷色系的颜色。“白”则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既具有某种神秘意味,表达神灵信仰对象如白鹿、白狐、白雀等,也用来表示色彩感觉,但又不具有表征某种具体颜色的功能。“青”包含了不属于以上所述的“赤”“黑”“白”的所有颜色,包括“绿色、蓝绿色、蓝色、蓝紫色、紫色以及这些颜色的中间色”。因此,在日本人的视野中,青是一种内涵宽泛的色彩,可以看到在后来的浮世绘中青色就被大量使用。
自古以来,白色在日本的色彩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日语中,“白”也可用“素”字来表示,即“天然本色”的“白”,象征清洁、明亮,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古代神话中就有“清亮心”(清洁明亮的心)的用词。因此白色不仅是色彩用语,同时还寄托了日本民族的道德向往。日本自平安时代从大陆输入白粉之后,白粉在女性化妆品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对白色的崇尚深刻影响了近现代日本的审美意识,并广泛渗透到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日本传统的神道教崇尚白色,并以白色作为人与神联系的颜色。日本神社有别于中国寺庙的浓墨重彩,基本保留建筑材料的本来颜色,周边环境和关联设施也都尽量淡化人工痕迹,处处体现清纯的自然风貌。日本文化对白色的崇尚还体现在对白纸的关注上,日语中“纸”和“神”的发音相同,均为“kami(かみ)”,日本和纸具有独特的肌理和韧性,且洁白无瑕,被视为“凝聚了神灵的力量”。
浮世绘善于在黑白墨色中营造多彩的画面效果,用植物性颜料精心拓染,在和纸上渗透融合并显现肌理,体现出透明、纯粹和滋润的性格,也由此被凡·高赞叹为“明亮的国度”。“日本美术虽有许多特色,但如果将其放置于世界美术中来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由明亮日照而产生的多彩,日本美术对世界的影响也主要是从这个方向出发的。”浮世绘体现了日本美术对形与色的创造性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