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喜剧通论
——形式的喜剧性和动作的喜剧性——喜剧的张力
▷第二章 情境的喜剧性和语言的喜剧性
▷第三章 性格的喜剧性

【第二章 情境的喜剧性和语言的喜剧性】

我们常常会认为快乐和痛苦是我们生来就熟悉的情绪,好像它们没有自己的历史。尤其是,我们常常认不出我们大部分快乐情绪中所蕴含的与童年相关的成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便不难发现——多少现在的快乐只不过是对过往快乐的回忆!如果我们将很多情感中纯粹回忆的东西去除掉,其中还剩下什么能被我们在严格意义上感受到的东西呢?谁又知道,我们到了一定年纪,是否会对新鲜的快乐无动于衷?成年人最甘美的满足除重温童年情感外,还能是什么别的东西吗?童年的情感就像阵阵飘香的微风,随着时间日益流逝,它吹拂我们的机会也日益稀少。总之,不论我们如何回答这个宽泛的问题,有一点总是毋庸置疑的:成年人的快乐与孩子游戏时感受到的快乐是绵延没有间隔的。而喜剧就是一种游戏,一种模仿生活的游戏。如果说孩子们在游戏的时候是通过细线来操纵洋娃娃和木偶,那我们是否也该重新找寻到这些越磨越细的、串联起各种喜剧场景的关键线?我们还是从孩子的游戏说起吧。孩子们会不自觉地在心中放大木偶,为它们赋予生命,最终,木偶成了一种模棱两可的状态——虽然依然是木偶,但同时也变成了活生生的人。我们也因此得到了一些喜剧人物。我们也可以在这些喜剧人物身上检验在前面的分析中得到的规律。我们可以通过这种规律来定义通俗意义上的滑稽情景——所有行为和事件的安排,只要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幻觉——它既像日常生活,却又给人一种机械设置的直观感受,那这样的安排就制造了喜剧。

关注

戏剧里不断重复一个词,为什么就好笑呢?要想找一个关于喜剧的理论来完美地回答这个简单的问题将是徒劳的。只要我们想从这个特征本身去寻找一个可笑的点,而不把这个特征和它所暗示的东西连接起来,那这个问题就永远也解决不了。流行方法的不足之处在这儿展现得再淋漓尽致不过了。事实是,除我们之后要谈到的某些很特殊的情况外,重复一个词这件事本身并不可笑。它令我们发笑只是因为它象征着某种特定精神因素的游戏,而这个象征本身又代表着一种纯物质性的游戏。这其实就是“猫抓老鼠”的游戏,就是小孩玩的弹簧魔鬼游戏——只不过更加精细、更精神化——转移到情感和思想的领域中来了。让我们来陈述一下,我们所认为的定义了“戏剧中词句的重复所带来的主要喜剧效果”的规则:在一个喜剧性的词句重复中,通常有两个东西,一个是被压抑的情感像弹簧一样爆发出来,而另一个是热衷于重新把情感压抑下去的思想。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