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喜剧通论
——形式的喜剧性和动作的喜剧性——喜剧的张力
▷第二章 情境的喜剧性和语言的喜剧性
▷第三章 性格的喜剧性

【第三章 性格的喜剧性】

喜剧具有一种模棱两可的性质。它既不完全属于艺术,也不完全属于生活。一方面,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如果我们无法像在剧院包厢中观看表演一样旁观他们的行为,我们就不会因为他们而发笑。他们在我们眼中之所以可笑,是因为他们为我们上演了一场喜剧。但另一方面,即便在剧场中,笑的乐趣也不是一种纯粹的乐趣,我指的是一种完全审美的、完全无利害关系的乐趣。笑中夹杂着一种隐藏的念头,即使我们自己没有,这个念头也是社会为我们准备的。其中有一种不为人知的意图,那就是羞辱某人,当然,这也是为了至少在外表上纠正他。因此,喜剧比悲剧更接近现实生活。悲剧越是宏大,诗人为了从中提炼出纯粹的悲剧性,所要对现实进行的加工就越深刻。相反,只有在杂耍和闹剧等内在形式中,喜剧才能与现实有所不同:它越是高级,越是趋向于与生活混为一体,而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场景离高级喜剧如此之近,以至于剧院可以毫无改动地将其据为己有。

关注

我们并没有真正看到事物本身;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在阅读贴在它们身上的标签。这种倾向源于需求,并在语言的影响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因为词语(除专有名词外)通常指的是类别。词语只标记事物最普遍的功能和最普通的外观,它们介于事物和我们之间,如果事物的形式不是已经被创造这个词的需要所隐藏,它们将会遮蔽我们眼中的事物。不但外部对象是如此,我们自己的内心状态也在最亲密、最个性化、最独特的体验中不被我们察觉。当我们感受到爱或恨,当我们感到快乐或悲伤时,难道我们的意识真的能够感受到我们情感中那千变万化的细腻色调和深邃共鸣,正是这些使得它成为我们独一无二的东西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小说家、诗人或音乐家。但在最通常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感受到自己精神状态的外在表现。我们只抓住了情感的非个性化一面,即语言能够一次性标记的部分,因为在相同的条件下,它们在所有人中大致相同。因此,即使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也难以捕捉个体性。我们在概念和符号中移动,就像在一个封闭的领域里,我们的力量与其他力量进行有益的较量;我们被行动所吸引、所迷惑,为了我们的最大利益,我们被拉向行动所选择的领域,我们生活在一个介于事物与自我之间的中间地带,既外在于事物,也外在于自己。然而,有时,大自然会偶尔造就一些与生活更为疏离的灵魂。我说的不是那种有意的、理性的、系统化的疏离,这种疏离是通过反思和哲学来实现的。我指的是一种自然的疏离,它内在于感官或意识的结构,并立即通过某种纯真的方式表现出来,如看、听或思考。如果这种疏离是完全的,如果灵魂不再通过任何感知与行动相连,那它将成为一个世界上前所未见的艺术家的灵魂。它将擅长所有艺术,或者更确切地说,它将把所有艺术融合为一种。它将看到万物的原始纯净,无论是物质世界的形式、颜色和声音,还是最微妙的内在生命运动。但这对大自然来说是苛求的。即使是那些被她造就为艺术家的人,她也只是偶然地、在某一方面揭开了那层面纱。她只是在某一方向上,忘记了将感知与需求联系在一起。因为每个方向都对应于我们所称的某种感官,艺术家通常通过一种感官,并且只有通过这种感官,献身于艺术。这就是艺术多样性的起源。这也解释了艺术倾向的专业化。有的人倾向于色彩和形式,因为他们为色彩而爱色彩,为形式而爱形式,他们为了色彩和形式而感知它们,而不是为了自己,他们将透过色彩和形式看到事物的内在生命。他会逐渐使事物的内在生命进入我们原本混乱的知觉之中。至少在某一时刻,他们会使我们摆脱那些妨碍我们眼睛看到现实的形式和色彩偏见。他们会实现艺术的最高抱负,那就是揭示自然;另一些人则会更倾向于向内求索。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