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评论)【法】

我们渴望发现一尊神,碰到的却是一个人:患病,贫穷,不停辛劳,奇特地不具备他强力指责法国人的那种假优点:口才。论及这样一本不加修饰的书,我将尽量让自己排除一切不诚实的想法。如果有人希望从中找到艺术性、文学性或什么风趣的玩意儿,那我马上奉劝他最好放弃阅读这部书信集。

——〔从陀氏书信论陀思妥耶夫斯基​〕

@reading

此话写于一八六一年,是他当时对目的之含义所做的理解。诚然,他身陷囹圄,痛苦难熬,在西伯利亚坐牢四年,苦役六年,吃尽苦头。然而一旦重获自由,他便意识到真正的目的,真正希望的自由,是更为深刻的东西,跟从监狱释放不相干。一八七七年他写下的妙语,我很乐意拿来与刚才引述的话相比较:

“不应该为任何目的糟蹋自己的生命。”(《书信集》第四四九页)

因此,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我们有一个高超而隐秘的生活依据,常常对我们本人也是隐秘的,截然不同于我们当中大多数人对其生活所规定的外表目的。

——〔在老鸽舍剧院的系列演讲〕

关注

维尔查尼诺夫已近不惑之年,过去的瓜葛在他本人眼里开始改变面目了。

“如今将近四十岁了,鱼尾鳞般的皱纹已爬上眼角,明亮又善良的目光已近乎泯灭,眼睛所表达的,是玩世不恭的神情,就像那种放荡不羁的男人和看破红尘的厌世者,他的目光还常常包含诡谲,也包含嘲弄或某种先前未见过的新色调,某种忧愁和痛苦的色调,那种漫不经心的忧愁,仿佛目中无物而又幽深的忧愁。这种忧愁在他独处时尤其明显。”(《永久的丈夫》第七页)

维尔查尼诺夫身上究竟发生什么了呢?他不惑之年在生命的转折点发生了什么呢?年至不惑,痛快过来了,深谙世态,突然察觉我们的举动以及因我们的举动而引起的事件一旦脱离我们而去,可以说一旦抛入世间,仿佛推到海上的一叶轻舟,继续不以我们的意志而转移乃至常常背着我们而存活。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