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主义》【荷兰】诺伦·格尔茨
虚无主义(nihilism),就像“时间”(根据奥古斯丁)或“色情作品”(根据美国最高法院)那样,是这样一种概念:我们全都非常确定自己知道它们的意思,除非有人要我们给它们下定义。Nihil意味着“虚无”(nothing),-ism意味着“意识形态”(ideology)。但当我们尝试把这两个术语合并时,合并的结果似乎立即拒绝了它自身,因为虚无主义是“关于虚无的意识形态”(ideology of nothing)。这一观念看上去是无意义的,除了意味着某人“相信虚 无”,实在没有更多的作用:相信某物意味着存在某种可 以被相信的东西,但是如果某物只是虚无,那么就不存在 被相信的东西,那么相信虚无就是一种自我反驳的观念。
——「第一章 为什么“一切都无所谓”有所谓?」
在1619年11月10日那个寒冷的冬夜里,笛卡尔一连做了三个梦。受这些梦的启发,笛卡尔开始着手哲学和科学的革命,把二者重新置于确定性的基础之上。笛卡尔的革命体现在一系列的著作里。其中最有名和最有影响力的,是他的《第一哲学沉思集》(1641)。《沉思集》的开头,笛卡尔为自己曾对一系列谬误深信不疑而懊悔不已。他还指出,为了避免再犯类似错误,我们必须把任何建立在不确定基础上的信仰作为虚假之物来拒绝。因此,笛卡尔检验了每一种被接纳的知识基础的确定性,并且得出结论: 没有一种基础值得信任。
我们的感官欺骗我们,所以我们不能信任建基于知觉的知识。我们无法区分梦与醒来的生活,所以我们不能信任建基于经验的知识。笛卡尔最有名的论证是说,除非我们能够排除像邪恶的上帝那样的存在的可能性——这样的存在能让我们相信一个虚假的世界是真实的,让我们相信非存在的对象确实存在,即使2+3=5也可能是它的“杰作”——否则我们无法相信知识,甚至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