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主义》【荷兰】诺伦·格尔茨
虚无主义(nihilism),就像“时间”(根据奥古斯丁)或“色情作品”(根据美国最高法院)那样,是这样一种概念:我们全都非常确定自己知道它们的意思,除非有人要我们给它们下定义。Nihil意味着“虚无”(nothing),-ism意味着“意识形态”(ideology)。但当我们尝试把这两个术语合并时,合并的结果似乎立即拒绝了它自身,因为虚无主义是“关于虚无的意识形态”(ideology of nothing)。这一观念看上去是无意义的,除了意味着某人“相信虚 无”,实在没有更多的作用:相信某物意味着存在某种可 以被相信的东西,但是如果某物只是虚无,那么就不存在 被相信的东西,那么相信虚无就是一种自我反驳的观念。
——「第一章 为什么“一切都无所谓”有所谓?」
根据休谟,笛卡尔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依赖于一个他尚未质疑的概念基础,即因果关系。休谟指出,如果要返回人性最基本的要素(比如知觉),并在此之上建立知识,那么就不能宣称因果关系是我们能够认识为真的东西,而只能宣称因果关系是我们能够相信为真的东 西,而非一定为真的东西。尽管我们可能观察到一个事件紧随另一事件发生,而且看到这一事件序列一再出现,但我们不可能观察到这一事件序列必然出现。换句话说,我们不可能体验必然性。
正如休谟进一步论证的那样,如果我们不能体验必然性,那么因果关系就不能成为知识主张的基础。对休谟来说,因果关系是关于可能性(“太阳明天非常有可能升起”),而非确定性(“太阳明天一定会升起”)。于是,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因果关系一定为真,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像笛卡尔要求的那样拥有知识,包括建立在因果关系基础上的任何主张(比如像笛卡尔之所以主张上帝必然存在,因为只有存在像上帝那样的无限存在,他才会产生存在像上帝那样的无限存在的观念)。
由于休谟把笛卡尔怀疑论推进到了比笛卡尔的打算更远的地步,他的经验主义动摇了笛卡尔用理性主义为哲学和科学奠定基础的努力。休谟指出,我们信以为真的大部分东西之所以被相信,不是因为理性的力量,而是因为经验的力量。如果我们关于某种观念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并且我们反复体验到那时的感觉,那么我们就会尝试着把那个观念升华至知识的等级,即使它不具有更多的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