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主义》【荷兰】诺伦·格尔茨
虚无主义(nihilism),就像“时间”(根据奥古斯丁)或“色情作品”(根据美国最高法院)那样,是这样一种概念:我们全都非常确定自己知道它们的意思,除非有人要我们给它们下定义。Nihil意味着“虚无”(nothing),-ism意味着“意识形态”(ideology)。但当我们尝试把这两个术语合并时,合并的结果似乎立即拒绝了它自身,因为虚无主义是“关于虚无的意识形态”(ideology of nothing)。这一观念看上去是无意义的,除了意味着某人“相信虚 无”,实在没有更多的作用:相信某物意味着存在某种可 以被相信的东西,但是如果某物只是虚无,那么就不存在 被相信的东西,那么相信虚无就是一种自我反驳的观念。
——「第一章 为什么“一切都无所谓”有所谓?」
休谟曾指出因果关系所依赖的必然性不可能在经验中被发现。康德认可这一观点,但指出这是因为必然性只是我们的心灵为了形成经验而使用的概念器械的一部分。在回应怀疑论的质疑,即我们如何知道我们对世界的主观经验符合世界的客观真理,如何知道我们所看到的像红色的东西确实就是红色的时,康德给出了一个革命性的主张,即这样一种符合之所以能够被认识,是因为经验的世界是由心灵建构而成的。空间和时间并非外在于我们,而是存在于我们之内,更是我们感知现实的途径。我们通过感性的精神功能所接收到的时空对象的质料,按照知性的精神功能被赋予形式。根据康德,知觉和构建于知觉之上的知识,很可能只来源于这些协同作用的能力的自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