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主义》【荷兰】诺伦·格尔茨
虚无主义(nihilism),就像“时间”(根据奥古斯丁)或“色情作品”(根据美国最高法院)那样,是这样一种概念:我们全都非常确定自己知道它们的意思,除非有人要我们给它们下定义。Nihil意味着“虚无”(nothing),-ism意味着“意识形态”(ideology)。但当我们尝试把这两个术语合并时,合并的结果似乎立即拒绝了它自身,因为虚无主义是“关于虚无的意识形态”(ideology of nothing)。这一观念看上去是无意义的,除了意味着某人“相信虚 无”,实在没有更多的作用:相信某物意味着存在某种可 以被相信的东西,但是如果某物只是虚无,那么就不存在 被相信的东西,那么相信虚无就是一种自我反驳的观念。
——「第一章 为什么“一切都无所谓”有所谓?」
我们可以发现虚无主义实际上与理想主义而非犬儒主义更接近。犬儒主义者自诩现实主义者,因为他们关心的是行为而非动机,关注的是人们做了什么而非希望实现什么。他们牢记过去那些被抛弃的承诺,是为了避免轻信那些目前还未被抛弃的承诺。与此不同,理想主义者拒绝犬儒主义那种无望的否定。通过聚焦于动机、希望和未来,理想主义者能够提供积极的愿景以抵御犬儒的否定性。但在拒绝犬儒主义的同时,理想主义不也拒绝了现实吗?
正如我们在苏格拉底那里看到的,理想主义者难以挑战犬儒主义者的现实观,只能被迫建构一个替代性的现实,一个观念的现实。这些观念或许可以形成一个关于现实且逻辑连贯的故事,但绝对无法保证这些观念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由于理想主义者越来越多地关注现实应该怎样,他们变得越来越不考虑现实究竟是什么样。比起犬儒主义者的反乌托邦观点,理想主义者的乌托邦观点或许更具竞争力。但是反乌托邦观点至少关注了此岸世界,而根据乌托邦这个词的定义,其所关注的是并不存在的世界。于是乎,用主张彼岸世界的理想主义来拒绝关注此岸世界的犬儒主义,显然是涉入了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