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宫下洋一​

▷序章(如图)
▷凡例
· 本书写明“安乐死”时,是指“根据患者本人的自愿要求,有意识地结束或缩短生命的行为”。
· 安乐死可分为积极安乐死(医生投用药物,使患者死亡的行为)、协助自杀(用医生给的致死药,患者自行结束生命的行为)等类型。荷兰与比利时主要实行的是前者,瑞士则为后者。尽管还有其他详细分类,但是根据本书的情况,在此仅就这两类安乐死进行说明。
· 第二章以小岛美奈女士的博客为依据。博客的引用尽可能地反映了原文措辞,但因编辑需要作了部分修改。此外,博客中原本使用日文假名标记的部分人名经本人同意已改为真实姓名。原文请参照《多系统萎缩症成了我的伴侣》(profile.ameba.jp/ameba/mugikat
· 本文中的职称、机构名、年龄均以采访时为准。文中省略了敬称。

【第四章 焦虑与混乱】

我们再次回来继续看小岛的博客。
我们试着将死亡这件事的温度假设为100℃,那么由于患上了这个病,我现在能感觉到它在80℃左右。然而,恐怕桥田女士最多只感觉到了50℃吧……尽管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狂妄自大,但我确实有这种感觉。
居然想在自己不知情的状况下,让医生把能导致安乐死的致命剂量药物送入自己的体内……尽管自己在精神层面确实可能会轻松一些,但是这可能会把责任硬推给医生。
这样我也会担心遗属和医生之间可能会发生纠纷。
对我而言,痛苦和苦恼一定会来临。如果能消除或减轻这些,我不介意自己下达指令让药物进入体内。
我觉得小岛和桥田对安乐死看法的不同之处在于,是按自己的意愿做决断,还是以他人的意愿做决断。只要是当事人的意愿,那么由此产生的痛苦和责任就应该由当事人自己来承担,想必这就是小岛的想法吧。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想法还考虑到了医生的立场。
桥田既想避开痛苦,又想避免临死的恐惧。我认为在她的想法里有种观念横亘在前,即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而希望死亡的观念。
判断麻烦与否的,归根结底还是当事人。
尽管桥田女士和我都把看护人作为这种情况下需要考虑的对象,但麻烦与否应该由看护人自己来判断吧。
说实话,我也不希望接受别人的照顾,比如帮我处理大小便、负责我的饮食等。
给别人添了麻烦,我感到很抱歉。
但是,我觉得麻烦与否毕竟不是患者能决定的事情。
作为接受看护的一方,我认为在接受别人帮助处理大小便的同时,有必要确认自己的感受,是否抱有即便如此也想要活下去的愿望。
日本人在生活中比其他任何一个民族都更在意对“麻烦”的想法。尽管这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但很难确切地了解周围人会在多大程度上感到被打扰。小岛能够在显现出这般理解的基础上思考安乐死的问题,实在令人惊讶。
那么,小岛所说的“确认自己的感受”究竟是什么呢?我想从下面的博客中应该可以窥见一隅。

【2018年6月4日《通往死亡的岁月》】
正如这种疾病的症状各不相同,患者的想法也因人而异。我也不想用自己的想法去影响任何人,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思维方式。
我认为,迎接死亡通常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这个时间一般来说是一段不快乐的时期。当然,也有接受现实、与死亡对峙的当事人与周围人都平静地度过这一时光的情况。
但是,至少在迎来或大或小的平和期之前,想必都会经历一段纠结期吧。另外,诸如当场死亡或者像睡着一样咽气的这类死法,痛苦时间是短暂的。
我对其他疾病知之甚少,因此无法进行比较。然而,就我这个疾病而言,不快乐的时期过长。难道就可以轻易地将其划分为“没有生命危险”吗?
即使忍受痛苦,也只要生命尚在就好了吗?

关注

【9月19日《安乐死的时机②》】
从患上这个病之前的相当早的时候开始,我就对安乐死这一话题特别感兴趣。总的来说,我对安乐死可能还是持有积极的看法。
换句话说,我从很早以前开始就支持安乐死。后来得了这个病,便越发赞成安乐死了。
不过,我觉得有人反对安乐死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另外,还有人哪边都不站,处于无法判断的立场,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由于患上了在目前看来还不可能治愈的多系统疾病,我被迫过着极其不方便的生活。哪里也不去,只是每天都望着窗外的景色。
腿、胳膊、脖子、腰等几乎全身都有疼痛感。通过说话与人沟通的这种交流方式对我而言很困难,舌头发硬、说话不利索的状态几乎到了晚期,我变得非常沉默寡言。当我试图抓住某样东西的时候,又会让好不容易抓到的东西飞走,敲键盘的时候也满是错字或假名文字转换错误,手指僵硬得动不了……没办法,花了不少时间。(略)
(就这样维持现状吧,我不希望迎接早上的到来……)
我有一种想给现实画上句号的倾向。
但另一方面,也存在这样一些人,对吧?他们即便和我患上了同样的疾病,或者尽管种类不同但也患有严重的顽症,在病情进一步恶化的极度痛苦中仍不放弃“活着”的信念。我并不是从哪种更为正确的角度来看待这些,而是认为二者的存在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我自己对“活着”这件事绝非要放弃。
只是,自己一边忍受重重苦痛,一边还要让周围人受累,我真的无论如何都没能找出这样活着的意义。
她并非放弃生存而后选择安乐死,而是谈到自己虽背负种种痛苦却依然直面生活。只是在此基础上,她没能找出活着的意义。在我看来,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