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套 并战计】
并战计是对付友军反为敌态势所使用的计谋。并战是指敌我双方势均力敌,军备相当,相持不下的一种战场形势。其中任何一方都不存在速战速决的可能性,在这种形势下,就得妙思攻守之计。面对众多对手,只有抓住一切机会,借助有利于自己的局势,扩大自己的胜算,才能步步为营,稳操胜券。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
遇毒,位不当也。
▷▷计名由来
本计计名出自一个典故。说是东汉末年,荆州刺史刘表的儿子刘琦因不容于继母,恐遭陷害,向刘备求救。刘备要诸葛亮为他想出解脱之计。这天,诸葛亮来到刘琦家中,刘琦哀求诸葛亮说:继母屡次设法陷害我,务欲置我于死地而后罢休,目下我的处境十分险恶,还请先生相救一二。诸葛亮说:此事关系离间母子之情,恐将来说将出去,多有不便,表示拒绝。刘琦便邀请诸葛亮进入密室之中,一边饮酒,一边仍缠住诸葛亮不放。可诸葛亮还是不愿答应刘琦的请求。这时,刘琦见再三恳求无效,便转移话头,对诸葛亮说:我的住室楼上藏有一部古籍,请先生观赏一番如何?诸葛亮听说有古籍观赏,非常高兴,便答应了。说着便跟随刘琦登上一间小楼,到了楼上,见四壁皆空,并无藏书设置,便问刘琦书在何处。这时刘琦便双膝跪下,承认自己是事出无奈才把诸葛亮骗上楼来,务请指点出路,拯救性命之危。诸葛亮埋怨刘琦不该施行欺骗,便要下楼离去,可不料楼梯已被抽走了。这时刘琦便又哀求说:先生最担心的是事情泄露,现在,这里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再没有别人知晓,您应该可以赐教了;说着又要拔剑自刎。诸葛亮见刘琦如此情景,便给他讲了一条计策,叫他借鉴历史上“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的经验,利用黄祖新亡,江夏一时无人守御的机会,向刘表请求屯兵江夏,如此便可离开继母,脱离危险了。刘琦按照诸葛亮的计谋行事,果然灵验。后人便把这件事叫作“上屋抽梯”。至于把它用于军事斗争中作为一计,其特点主要是指,利用某种小利引诱敌军,使其进入我方设置的圈套,截断其援兵和退路,然后再加以围歼。
梯子,有很大学问,对性贪之敌,则以利诱之;对情骄之敌,则示以我方之弱以惑之;对莽撞无谋之敌,则设下埋伏以使其中计。总之,要根据情况,巧妙地安放梯子,致敌中计。
《孙子兵法》中最早出现“去梯”之说。《孙子·九地篇》:“帅兴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这句话的意思是把自己的队伍置于有进无退之地,破釜沉舟,迫使士兵同敌人决一死战。
▷▷张良妙计安太子
张良是汉高祖最重要的谋臣,在楚汉战争中,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立下特殊功勋。汉朝建立后,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定都长安。此后朝端无事,张良因体弱多病,便闭门不出。
一天,吕后之弟吕泽强邀张良,因刘邦宠爱戚夫人,所以想废掉太子刘盈,而改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吕后焦躁不已,于是派吕泽向张良问计。张良起初不想惹这个麻烦,但是耐不住吕泽软磨硬逼,于是建议说如果请商山四皓来做太子的辅佐,刘邦或许会改变主意。
吕后听后很高兴,按张良所言,派人带着太子书信,卑辞厚礼,请四人下山,在吕泽家中供养。
公元前196年,英布造反,刘邦重病,便想让太子带兵攻讨。商山四皓认为太子带兵对形势非常不利,于是找到吕泽说:“太子带兵,即使有功劳也不能再提高地位了,无功而返,从此就有祸事了。而且军中诸将都是跟随皇上平定天下的枭将,现在让太子率领他们,就像让羊率领狼一样,他们必定不肯尽力,无功而还是必然的。我们听说过‘母爱者子抱’这样一句话,现在戚夫人日夜服侍皇上,赵王如意常被抱在皇上面前,皇上说‘总不能让不肖之子位居爱子之上’,这不是明摆着是要改立太子吗?你要赶快让吕后找机会向皇上泣涕进言说:‘英布是一员猛将,善于用兵,现在诸将都是陛下故旧,让太子率领他们,就像羊率领狼一样,必不肯尽力,如果让英布知道了这些情况,必定鼓行而西直捣长安。陛下虽然患病,也应卧在辎车中亲征,诸将才不敢不出力。’”吕后找一个机会,按照四人的话向刘邦哭诉一番。刘邦说:“我也觉得竖子没能力带兵,还是我自己去吧。”于是率兵而东。张良强起病躯,到刘邦军营说:“我理应随陛下出征,可是病得太重了。英布的士兵剽悍,不要与他们硬战。陛下去了,应当让太子做将军,监督关中兵马。”刘邦说:“就按你的话办。你虽然重病在身,还是要尽力辅佐太子。”
第二年,刘邦得胜回到长安,越发病重,他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更加急迫地要改立太子。张良进谏,刘邦不听。叔孙通博引古今,力陈不能改立太子,刘邦表面上虽答应了他,但心里的想法仍未改变。一天,刘邦举行宴会,太子侍坐。四个老头跟随太子之后,八十多岁的人,头发胡须都白了,但衣冠甚伟。刘邦觉得很奇怪,追问姓名。四人趋前,自报姓名,乃是商山四皓。刘邦大惊,因为他仰慕四人多年,屡次求访,四皓都避而不见,现在居然追随太子。四人说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赴汤蹈火,所以他四人来奔。四人祝寿已毕,快步离去。刘邦目送四人,召戚夫人,说太子有四皓辅佐,羽翼已丰,难以撼动,另立太子之事已是不可能了。不久,刘邦去世,太子登基做了皇帝。
▷▷张飞退曹兵
三国时期,曹操领兵分八路进攻樊城,为了保城中百姓,刘备只得弃城而去,不幸与幼子阿斗失散。大将赵子龙于千军万马中救出幼主,直穿曹军重围,望长坂桥而去,后面曹将文聘率军穷追不舍。
赵云来到桥边,已是人困马乏,忽见张飞挺矛立于桥头之上,率领二十余骑前来接应。张飞让赵云先走,眼见曹军成千上万的兵马杀将过来,心生一计。他命所有士兵到桥东的树林内砍下树枝,拴在马尾巴上,然后策马在树林内往来驰骋以冲起尘土,使人以为有重兵埋伏。曹将文聘率军追到长坂桥,见张飞虎须倒竖,环眼圆睁,手持长矛,立马桥上。又见桥东树林之后尘土大起,疑有伏兵,便勒住马,不敢近前。不一会儿其余将领也都赶到,见此情形,都怕是诸葛亮用计,谁也不敢向前。于是有人飞报曹操。
张飞立于桥上,隐隐约约见后军有青罗伞盖、仪仗旌旗来到,知是曹操亲来阵前查看,心中一急,怒声喝道:“我乃燕人张翼德,谁敢来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吓得曹兵两腿发抖。
曹操赶紧命左右撤去伞盖,环视左右将领,说:“我以前曾听闻,张飞能于百万军中取上将头颅如囊中取物。今天遇见,大家万万不可轻敌。”
曹操话音刚落,张飞又大声喊道:“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一死战?”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又怕中诸葛亮的计策,自己已是心虚,准备退军。张飞见曹军阵脚移动,又大吼一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军一员大将夏侯杰惊得胆肝碎裂,坠马而死。曹军将士调转马头,回身便跑,一时间人如潮涌、马似山崩,伤者无数。张飞见曹军退去,不敢追赶,率二十余骑士兵拆断长坂桥,回营交令去了。
“树上开花”这一计策的运用,既可指借他人的力量增强自己的实力,也可指借某种因素制造假象迷惑他人。
在这一例中,张飞制造了伏兵假象,辅以自身的威猛,一举吓退曹军,正是“树上开花”这一计的妙用。由此可见,张飞并非有勇无谋的大将。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计名由来
反客为主之计,语本《唐李问对·卷中》:“臣较量主客之势,则有变客为主,变主为客之术。”至《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夏侯)渊为人轻躁,恃人少谋,可激动士兵,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此乃反客为主之法。”移用于军事,是指在军事中,要努力变被动为主动,争取掌握战争主动权的谋略。尽量想办法钻空子,插进一只脚去,控制它的首脑机关或者机要部位,抓住有利时机,兼并或者控制他人。古人使用本计,多是对于盟友的,往往是借援助盟军的机会,先站稳脚跟,然后步步为营,反客为主,取而代之。
袁绍和韩馥,本来是一对盟友,当年曾经共同讨伐过董卓。后来,袁绍势力逐渐强大,总想不断扩张。他屯兵河内,缺少粮草,十分犯愁。老友韩馥知道情况之后,主动派人送去粮草,帮袁绍解决供应困难。
袁绍觉得等待别人送粮草,不能够根本解决问题。他听取谋士逢纪的劝告,决定夺取粮仓冀州。而当时的冀州牧正是盟友韩馥,袁绍也顾不了那么多,马上下手,实施他的锦囊妙计。
他首先给公孙瓒写了一封信,建议与他一起攻打冀州。公孙瓒很早就想找个理由攻占冀州,袁绍这个建议,正中下怀。他立即下令,发兵攻打冀州。
袁绍又暗地派人去见韩馥,说:“公孙瓒和袁绍联兵攻打冀州,冀州难以自保。袁绍过去不是你的老盟友吗?最近你不是还给他送过粮草吗?你何不联合袁绍,对付公孙瓒呢?让袁绍进城,冀州不就保全了吗?”
韩馥只得邀请袁绍进入冀州。这位请来的客人,表面上尊重韩馥,实际上他逐渐将自己部下一个一个似钉子扎进了冀州的要害部位。这时,韩馥清楚地知道,他这个“主”已被“客”取而代之了。为了保全性命,他只得只身逃出冀州了。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曳其轮也。
▷▷计名由来
“偷梁换柱”也称“抽梁换柱”,其语义出自《玉集·一二·壮力篇》引《太史公记》:“殷纣……力能索铁舒钩,抚梁易柱,步捉猛兽,手接飞鸟也。”今译为殷纣王力大无比,能够使铁成绳状,能够使铁钩伸直,能够手托房梁换柱子,能够步行捉猛兽,能用手抓飞鸟。
唐代张守节《正义》引《帝王世纪》:“纣倒曳九牛,抚梁易柱。”
后世多作“偷梁换柱”,比喻玩弄手法,暗中改变事物的内容或事情的性质。如《红楼梦》九十七回:“(李纨)一头走着,一头落泪,想着:‘……偏偏凤姐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自己也不好过潇湘馆来,竟未能少尽姊妹之情,真真可怜可叹!’”
偷梁换柱指用偷换的办法,暗中改换事物的本质和内容,以达到蒙混欺骗的目的。“偷天换日”“偷龙换凤”“调包计”,都是同样的意思。在军事上,联合对敌作战时,反复变动友军阵线,借以调换其兵力,等待友军有机可乘、一败涂地之时将其全部控制。此计归于第五套并战计中,本意是乘友军作战不利,借机兼并他的主力为己方所用。此计中包含尔虞我诈、乘机控制别人的权术,所以也往往用于政治谋略和外交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