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作品可以说是伦勃朗在这一时期所画的孤独老者中最令人难忘的一幅。伦勃朗对写实主义的反感再次妨碍了人们准确识别这一主题。尽管它重复了1532年的福斯特曼版《圣经》木刻插图中哀恸的耶利米摆出的姿势,但也做了一些变化,都是自由地从其他著名的忧郁形象中借鉴过来的,例如拉斐尔画的《雅典学院》中的赫拉克利特。但背景中的一个微小的细节,即一个人用手捂着眼睛从火光冲天的废墟中跑出来的样子,似乎确实暗指他是犹大国王西底家(Zedekiah)。据《耶利米书》第52章记载,在耶路撒冷被洗劫、圣殿被毁后,西底家被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弄瞎了眼睛。伦勃朗将《耶利米哀歌》的开篇(“先前满有人民的城,现在何竟独坐!先前在列国中为大的,现在竟如寡妇!”)与《耶利米书》最后一章中,先知坐在石板旁,列举一切将和犹大俘虏一起被带走的东西(“锅……铲子、蜡剪、盘子、调羹,并所用的一切铜器”)的场景结合在一起,从而创立了一种视觉上的对等关系。这完全符合他将两个独立的文本合并在一起的习惯。
耶路撒冷的陷落是荷兰加尔文派传道士最不厌其烦地重复的说教内容之一,他们试图提醒罪人注意,盲目崇拜黄金和其他世俗虚荣会带来致命后果。当然,所多玛的命运也同样具有惩戒性。尽管在阿姆斯特丹荷兰国立博物馆的那幅画中缺少了盐柱,但有一段时间,人们认为那个忧郁的人就是罗得。不过,有关耶路撒冷的类比更为常见:只要以色列子民坚守契约,上帝就会复归耶路撒冷的荣耀和繁荣,反之,上帝就会使其陷落以示惩罚。诗人和剧作家约斯特·凡·登·冯德尔曾写过一部关于罗马人第二次摧毁耶路撒冷的戏剧,他还出版了一系列由《旧约》先知口述的独白,其中包括耶利米对其预言(圣城将被洗劫,其国王将被刺瞎双眼)应验感到悲痛的场景。
图注:伦勃朗,《耶利米哀悼耶路撒冷的陷落》,1630年。木板油画,58.3厘米×46.6厘米。阿姆斯特丹,荷兰国立博物馆
伦勃朗的笔触本能地反映出主题的本质:华丽的死亡。与约伯、杰罗姆,以及彼得和保罗不同,耶利米身着鸽灰色、镶有毛边的华服,里面是精心绣制的紧身短上衣。为了达到他想要的那种富贵与毁灭之间的对比效果,伦勃朗在耶利米的衣着部分采用了前所未有的丝绸般柔软光滑的笔触。他极为用心地呈现精美织物的触感,希望来年在阿姆斯特丹能将这些与时尚相关的技巧运用到穿着考究的主顾们身上。但伦勃朗也在《耶利米哀悼耶路撒冷的陷落》中展示了他对新教贵族心理的精明理解。他知道他们想要买静物画,这些画中的盘子、鹦鹉螺壳状的高脚杯和压花酒杯虽然都很耀眼,但如果加上劝世静物画(vanitas)中常见的象征物——骷髅头、沙漏——就可能会传达出他们的主人对画中华丽渲染的宝物的厌恶。同样,无论谁有幸成为《耶利米哀悼耶路撒冷的陷落》这幅中等尺寸的木板油画的主人,都可以享受其精致的宝石般的表面,而不必担心会被指责过于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