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并不会在石头表面绘制有意义的形象,将其理解为有意义的形象的是人类的想象力,也就是所谓的“类推之魔”。我所写的虽然是“石头表面”,但不如说是石头诞生时被封入石头内部的、被隐藏的形象,在石头被人们一分为二或被打磨时偶然浮现在表面,也许这种说法更接近真相吧。由于偶然,类似的奇迹广为人知;奇迹一旦出现,它的专制力量就会限制人们的想象力。罗夏墨迹测试的图像一旦被我们认知为“花”,以后再怎么看它,都看不出除花以外的其他东西了。无意义的形象就这样打开了梦中世界的大门。想象宛如被镜子映出一般,浮现在石头表面。就像加斯东·巴什拉在《大地与休息的梦》中所言,“存在的胚胎就是梦的胚胎”。
——「石头的梦」
关于“有图案的石头”,巴尔特鲁沙伊蒂斯的《错觉:形态的传说》(1957年)与罗歇·凯卢瓦的《石之书》(1970年)等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令人好奇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作品了解自古以来人们对石头寄托了多么大的幻想,他们的想法究竟有多么古怪。中世纪的石谱经常直接引用我刚才提到的老普林尼的“皮洛士王的宝石”一节,但是普遍认为宝石的产地是印度。在中世纪的石谱中,最有名的应该是法国雷恩的主教马尔伯德(Marbodius of Rennes)撰写的《石谱》。他将东方的传说与以《圣经》为基础的基督教传统相融合,并且从中看出寓意,将其全部归结为神的力量。这一点在当时的动物志、植物志和石谱中全部一致。大阿尔伯特在书中提到了“有图案的石头”的形成原因,他认为星星的影响最为重要。但这终归是占星学体系中的一部分,与魔法和炼金术繁盛的文艺复兴时期之后的精神环境相关。蓬波纳齐与卡尔达诺等自然哲学家、斯卡利杰尔与阿格里科拉以及格斯纳等人文学者、矿物学者和博物学者,曾各自留下关于“有图案的石头”的记述,并且以自己的风格解释了图案出现的原因。这些不一定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方向完全一致,反而越来越倾向于奇异的魔法象征。
——「石头的梦」
“禹余粮”据说是夏朝的禹和太一吃剩下的谷粉化成的石头,其名由此而来。恐怕那时日本的本草学者争相阅读宋朝人杜绾所著的《云林石谱》、明朝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因此传来了这个名字。它的日本名字有“石团子”“麦粉石”“麦粉石头”“有子石”等。诚如淇园所见,这确实是内部有洞的石头,人们有将里面的粉或者石头扔掉后,把小的用作砚台、大的用作花瓶的习惯。即便如此,淇园机缘巧合得到了它,像个小孩一样对它爱不释手,他果然是被石头的魅力所蛊惑的人之一吧。可是对我而言,鹫石或曰禹余粮的最大魅力在于内部中空,仅此而已。
不过,内部中空的石头不一定就是鹫石或者禹余粮。接下来引用的内容是罗歇·凯卢瓦的《石头》(他写过两本关于石头的书!)的节选:
将大块的玛瑙捧在手中时,有时会想它为什么这么轻。随之发现,它的内部有空洞,而且里面有水。将它贴近耳畔摇晃,有很小的概率可以听到液体撞击内壁的声音。里面确实有水,它从地球的摇篮期开始便一直被封在石头做的监狱里。我不由得想看看这远古时代的水。
为了看到这些水,要将粗粝的玛瑙原石仔细地慢慢打磨,直到能够通过半透明的石壁看到里面有黑色的水在晃动。即便如此也不算亲眼看到了水吧。凯卢瓦将其称为“水形成之前的液体”,确实如此,这里的水不知道地球发展的历史,也不知道地面与天空之间的水循环,只是在矿物固结的过程中不小心掉进了空洞里,再也没能出去。它简直就像童话故事中的“高塔里的公主”,也就是“处女之水”吧。只是由于异常的压力,水才保持着液体状态,如果玛瑙产生一点点龟裂,它就会面临立刻蒸发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