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研究》by 邱畅
▷绪论:https://shimo.im/docs/wV3VMK4DGYuwr4Ay/
从表面上看,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以艺术为主旨;从根本上看,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仍然以生命本体的终极体验为主旨。纳博科夫认为,人的本能和本性以艺术创造的形式存在,并且借助艺术的建构使生命具有存在的方式、秩序和意义。艺术创造使人产生一种必然感,这种必然感是人在时空位移中的客观存在所带来的体验。由此可以判断,纳博科夫认为人的生命与艺术创造具有同质同构造,鉴于这种同质同构造的存在,人们将在文学创作中获得一种存在的时间感。人们一旦获取这种时间感,便具有追溯过去、把握现在以及预测未来的能力,从而使人们从时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时间对人们的奴役和控制。
——「绪论」
受到父亲的影响,纳博科夫怀有深刻的蝴蝶情结,尤其是对鳞翅目昆虫的兴趣特别浓厚。从六岁开始,纳博科夫在夏季每天都要利用几个小时捕捉蝴蝶。到七岁时,纳博科夫已经能够标识和辨别二十种普通型蝴蝶。随着纳博科夫对蝴蝶日益熟悉,他对蝴蝶的求知欲完全被唤起。纳博科夫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蝴蝶的知识,整个人完全沉浸在蝴蝶的世界之中。八岁那年,纳博科夫在别墅的储藏室里无意中发现许多自然科学书籍,包括苏里南昆虫图片、蝴蝶的木刻画、《鳞翅目》《新或罕见鳞翅目的历史画像》《英国蝴蝶飞蛾自然史》《欧洲鳞翅目大全》《亚洲鳞翅目回忆录》《新英格兰蝴蝶》等科学著作,这些书籍是当年纳博科夫的外祖父为纳博科夫的母亲准备的自然科学书籍,而这些书籍再次为纳博科夫提供汲取知识的源泉。通过阅读这些书籍,纳博科夫对蝴蝶的认识更加系统和深入。九岁那年的夏天,纳博科夫在去比亚里茨旅行时捕捉到全新的蝴蝶品种,并把自己的稀有发现寄给“世界所有时代最伟大的鳞翅目学家之一”。十岁时,纳博科夫已经完全掌握《欧洲鳞翅目大全》中所提及的所有昆虫。到十二岁时,纳博科夫已经广泛阅读昆虫学刊物,并且能够独立购买稀有品种的蝴蝶。
在纳博科夫的少年时代,对蝴蝶的爱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精通的学问,他已经能够准确说出鳞翅目昆虫具体分为蛾和蝶,已经发现且命名的鳞翅目昆虫大约共计二十万种,并且能够准确描述鳞翅目昆虫在斑纹、线条和毛序方面分别具有哪些各自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背后蕴藏着哪些美妙的玄机。少年时代的纳博科夫不仅已经熟知鳞翅目昆虫的理论知识,而且已经着手捕捉各种类型的蝴蝶,并将其制成标本,以便收藏。在迁往克里米亚的那段日子里,纳博科夫全家寄住在父亲朋友的别墅中。尽管如此,时局的动荡和生活的颠沛流离丝毫没有减损纳博科夫对蝴蝶的热爱。在克里米亚居住的几个月中,纳博科夫从未因为寄住在他人家中而感到愁苦,反而将所有精力和时间都集中于收集蝴蝶以及制作标本,甚至因为捕蝶而被误当成刺探情报的间谍。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纳博科夫共采集蝴蝶标本七十七种,采集飞蛾标本一百多种。在采集蝴蝶的过程中,纳博科夫深刻地体会到大自然的玄妙与美丽,也体会到昆虫学的博大精深和变化无穷。收集蝴蝶使纳博科夫的观察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进而对他的文学创作大有裨益。在精准的洞察力的作用下,纳博科夫意识到细节的变化所带来的差异,认为只有抓住细节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同时他也认识到科学与艺术可以完美结合。在纳博科夫的文学生涯中,他始终将对蝴蝶的热爱贯穿于文学创作始终,也时常将鳞翅目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文学现象的阐释。因此,纳博科夫认为艺术不应该桎梏于民族或国家之中,真正的艺术是无国界的,每只蝴蝶身上独特的斑纹和色彩如同每位作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个性,都是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