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研究》by 邱畅
▷绪论:https://shimo.im/docs/wV3VMK4DGYuwr4Ay/
从表面上看,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以艺术为主旨;从根本上看,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仍然以生命本体的终极体验为主旨。纳博科夫认为,人的本能和本性以艺术创造的形式存在,并且借助艺术的建构使生命具有存在的方式、秩序和意义。艺术创造使人产生一种必然感,这种必然感是人在时空位移中的客观存在所带来的体验。由此可以判断,纳博科夫认为人的生命与艺术创造具有同质同构造,鉴于这种同质同构造的存在,人们将在文学创作中获得一种存在的时间感。人们一旦获取这种时间感,便具有追溯过去、把握现在以及预测未来的能力,从而使人们从时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时间对人们的奴役和控制。
——「绪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美国涌现多种哲学思潮,均对当时美国文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其中尤以萨特和加缪的“存在先于本质”“存在即自我”的哲学理念最为突出。萨特十分推崇不受干扰的自我意识,认为人生而自由,只有人们获得自由生活的权利,可以自由选择,才能塑造人的本质。萨特的观点解构传统意义上的人生观,激励作家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人生,这与象征派的理念十分契合。纳博科夫认为作家要在文学作品中创造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生活,这种生活脱俗于尘世的生活,不仅能够向人们昭示生活的真谛,而且能够帮助人们由“此岸世界”到达“彼岸世界”,开创全新的生活。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诞的,整个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荒诞的,甚至包括人类所生存的现实环境。基于上述观点,存在主义认为文学的目的在于赋予荒诞以价值并以文学的形式将现实中的荒诞呈现出来。后结构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虚无和变幻的,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事物,无论是历史还是真理都不会永恒不变,因此后结构主义指出,文学的目的在于以高深复杂的结构呈现客观世界的虚无和变幻,文学应该专注于文学世界内部,不受文学世界之外的因素干扰,消解主题和动机,颠覆秩序和真理。德里达是后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文学作品中无法协调的矛盾是造成文本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因此所有模式都能够深度消解。
存在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结合为后现代主义的诞生奠定基础,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与“内在性”均来源于存在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诞生是人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精神世界崩塌的一种体现,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与“内在性”恰好与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相契合。纵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其作品往往在原有现代主义文学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开辟全新的创作思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吸收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观点,运用创新性的语言和富于变化的叙事技巧描绘空虚、荒诞的现实生活,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化,体现人们面对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的无奈。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积极打破固有的框架、模式和定律,着重强调作品内在的不确定性和迷宫式的结构,使叙述手法和叙事风格难以把握和琢磨。虽然现代主义作品和后现代主义作品都在揭示现实世界的荒诞不经,但是二者在表现手法上大相径庭,现代主义作品往往以凄苦的方式展现现实世界的荒诞,而后现代主义作品则以荒诞的方式去体现现实世界的荒诞。对于后现代主义作家而言,展现荒诞不必大肆渲染荒诞本身,以无意义的方式表现无意义的事物往往最具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