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研究》by 邱畅
▷绪论:https://shimo.im/docs/wV3VMK4DGYuwr4Ay/
从表面上看,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以艺术为主旨;从根本上看,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仍然以生命本体的终极体验为主旨。纳博科夫认为,人的本能和本性以艺术创造的形式存在,并且借助艺术的建构使生命具有存在的方式、秩序和意义。艺术创造使人产生一种必然感,这种必然感是人在时空位移中的客观存在所带来的体验。由此可以判断,纳博科夫认为人的生命与艺术创造具有同质同构造,鉴于这种同质同构造的存在,人们将在文学创作中获得一种存在的时间感。人们一旦获取这种时间感,便具有追溯过去、把握现在以及预测未来的能力,从而使人们从时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时间对人们的奴役和控制。
——「绪论」
纳博科夫认为:“现实是非常主观的东西。不过,人们离现实永远都不够近,因为现实是认识步骤、水平的无限延续,是抽屉的假底板,一往无前永无止境。”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人们可以不断深入和扩大对事物的认知,但是人们永远无法完全认知一个事物,换言之,人们永远生活在自己无法认知的事物之中。由此可以看出,纳博科夫并不认同主客观对立的观点,也并不认为存在一个客观世界,这个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可以供我们研究。纳博科夫认为,真实的世界与主观世界相关联,即使存在一个不受主观世界干扰的客观世界,人们也无法探寻这个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世界的万物都具有主观色彩,而且人们无法去除这种主观色彩,真实的世界中的万物都是心灵的投射。英国哲学家休谟在《人性论》中曾经表达与纳博科夫相似的体验:“我们纵然尽可能把注意转移到我们的身外,把我们的想象推移到天际,或是一直到宇宙的尽处,我们实际上一步也超越不出自我之外,而且我们除了出现在那个狭窄范围以内的那些知觉以外,也不能想象任何一种存在。”一旦人们的生命缺乏坚实的对象化的世界做基础,将会变得空灵而轻盈,因此生活在精神世界中的人们的生活必定充满梦幻色彩。纳博科夫小说总是呈现出强烈的虚幻感,小说人物的身份和形象具有相当的开放性,既不拘泥于固定模式,也不拘泥于单一的文本层面,小说的情节是开放性的,小说讲述的故事也不具有完整性。在阅读纳博科夫小说的过程中,读者犹如坠入梦境,人物只是模糊的形象,让人难以看清,情节断断续续,缺乏传统意义上的情节连贯性。通常在梦醒后,人们对梦的感觉并不是很真切,只留下一些模糊的影子。一旦读者进入纳博科夫的小说世界,就会进入一场永远无法醒来的梦境,无法感知梦与醒之间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