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的人物形象】
普宁所追求的“彼岸世界”也正是纳博科夫曾在多部作品中渴望实现的“彼岸世界”。纳博科夫所提出的“彼岸世界”是一个超验的生存境界,纳博科夫认为意识是神秘莫测的,但同时意识也是真实的。尽管人类具有征服自然的巨大力量,但是人们无法征服意识,反而要受到意识的束缚。尽管如此,意识仍然无法解释和超越死亡、孤独、时间。在纳博科夫的长篇小说中,人物的意识往往受到个人、时间和尘世生活的束缚,这种束缚严重限制意识的拓展。首先,个人对意识的局限性。纳博科夫总是试图接近人类的挣扎界限,却无法打破每个人固有的个性化规律。纳博科夫认为,意识是自由的空间,心灵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无拘无束地游移,但是人的意识仍然无法摆脱自我的禁锢,比如赫尔曼无论怎样逃脱都无法逃离现实世界的桎梏。纳博科夫笔下人物的悲剧在于,辛苦地到达边界之后,却发现这个边界是看不见却摸得着的玻璃墙。其次,时间对意识的局限性。受柏格森思想的影响,纳博科夫也认为应该把时间和空间割裂开来,认为时间是比空间更为丰富的存在样式。在此基础上,纳博科夫认为空间上的可能回归与时间上的不可能回归构成荒谬的对立,事实上未来时间是虚幻的,过去时间限制人们对时间的选择,因此人们只能困在当下,永远无法真正地理解过去,无法辨别真实存在的和主观臆造的。再次,尘世的生活对意识的局限性。现实世界中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新的知识和信息,无论人们做出多大的努力,仍然无法掌握现实世界所包含的全部信息和知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微乎其微,人类无法超越现实世界的界限,更加无法洞悉现实世界以外的世界。
时间无法逆转,无法挽回。时间是人类始终关注的永恒主题,但是人们却无法超越时间。人永远无法摆脱时间的困境,时间的有限性与无法超越性将人桎梏于悲剧结局之中。乌托邦充分反映人们对当下的失望,反映人们对过去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渴望。在怀念过去与追求未来的过程中,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模糊的时间意识下相互混淆,并且将当下消解,使人们更加迷恋于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渴望。由于自身坎坷的生活阅历,纳博科夫对时间的困境具有独到的见解。纳博科夫认为时间犹如一道环形的监狱,人们困在其中,在黑暗中摸索的人们完全陷于迷惘之中,找不到出口。时间是人们无法逃避的问题,时间看似无边无际,广袤无垠,实则为一座环形监狱,人们桎梏于其中,失去自由,根本无法逃出时间的牢笼。纳博科夫将这一观点应用于小说创作之中,在小说中探讨时间,小说中的人物也必然无法逃脱“时间之狱”的束缚。
人类总是从一个被奴役的状态遁入另一个被奴役的状态,“深渊”使人们感到必须把握住一线希望,在有限的光明中寻求希望,渴望被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