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研究》by 邱畅​

▷绪论:shimo.im/docs/wV3VMK4DGYuwr4Ay

从表面上看,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以艺术为主旨;从根本上看,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仍然以生命本体的终极体验为主旨。纳博科夫认为,人的本能和本性以艺术创造的形式存在,并且借助艺术的建构使生命具有存在的方式、秩序和意义。艺术创造使人产生一种必然感,这种必然感是人在时空位移中的客观存在所带来的体验。由此可以判断,纳博科夫认为人的生命与艺术创造具有同质同构造,鉴于这种同质同构造的存在,人们将在文学创作中获得一种存在的时间感。人们一旦获取这种时间感,便具有追溯过去、把握现在以及预测未来的能力,从而使人们从时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时间对人们的奴役和控制。

——「绪论」

【第四章 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的人物形象】

普宁所追求的“彼岸世界”也正是纳博科夫曾在多部作品中渴望实现的“彼岸世界”。纳博科夫所提出的“彼岸世界”是一个超验的生存境界,纳博科夫认为意识是神秘莫测的,但同时意识也是真实的。尽管人类具有征服自然的巨大力量,但是人们无法征服意识,反而要受到意识的束缚。尽管如此,意识仍然无法解释和超越死亡、孤独、时间。在纳博科夫的长篇小说中,人物的意识往往受到个人、时间和尘世生活的束缚,这种束缚严重限制意识的拓展。首先,个人对意识的局限性。纳博科夫总是试图接近人类的挣扎界限,却无法打破每个人固有的个性化规律。纳博科夫认为,意识是自由的空间,心灵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无拘无束地游移,但是人的意识仍然无法摆脱自我的禁锢,比如赫尔曼无论怎样逃脱都无法逃离现实世界的桎梏。纳博科夫笔下人物的悲剧在于,辛苦地到达边界之后,却发现这个边界是看不见却摸得着的玻璃墙。其次,时间对意识的局限性。受柏格森思想的影响,纳博科夫也认为应该把时间和空间割裂开来,认为时间是比空间更为丰富的存在样式。在此基础上,纳博科夫认为空间上的可能回归与时间上的不可能回归构成荒谬的对立,事实上未来时间是虚幻的,过去时间限制人们对时间的选择,因此人们只能困在当下,永远无法真正地理解过去,无法辨别真实存在的和主观臆造的。再次,尘世的生活对意识的局限性。现实世界中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新的知识和信息,无论人们做出多大的努力,仍然无法掌握现实世界所包含的全部信息和知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微乎其微,人类无法超越现实世界的界限,更加无法洞悉现实世界以外的世界。

关注

纳博科夫为记忆可以超越时间的力量而感到欢欣鼓舞,在过去和现在以及未来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有记忆才能引领我们进入过去。如果过去与现实相混淆,想象与真实相混淆,那么人只能沉迷于过去的回忆,使加宁和亨伯特这些沉迷于回忆的人成为流亡和怀旧的牺牲品。不仅他们自己无法追回过往美好的生活,他们的癫狂对其他人而言也是一种残酷。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