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长篇小说研究》by 邱畅
▷绪论:https://shimo.im/docs/wV3VMK4DGYuwr4Ay/
从表面上看,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以艺术为主旨;从根本上看,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仍然以生命本体的终极体验为主旨。纳博科夫认为,人的本能和本性以艺术创造的形式存在,并且借助艺术的建构使生命具有存在的方式、秩序和意义。艺术创造使人产生一种必然感,这种必然感是人在时空位移中的客观存在所带来的体验。由此可以判断,纳博科夫认为人的生命与艺术创造具有同质同构造,鉴于这种同质同构造的存在,人们将在文学创作中获得一种存在的时间感。人们一旦获取这种时间感,便具有追溯过去、把握现在以及预测未来的能力,从而使人们从时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时间对人们的奴役和控制。
——「绪论」
随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文学不再是现实世界单纯的模仿品,而是与现实并存的独立的世界。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不再追求小说的真实性和对现实的模仿,而是越来越多地使用不可靠的叙述者。纳博科夫对不可靠的叙述者的运用也使其成为美国后现代小说的先驱。在纳博科夫的小说中,文学反映自身如何在创作中产生对弈一般的游戏效果是他一直热衷的探索。纳博科夫曾多次明确指出,无论是小说人物还是叙述者,都是想象力和文学技巧的产物。纳博科夫声称自己在小说中设立多种多样不可靠的叙述者,完全忽视小说对于真实的模仿。
传统的文学批评着重作者的个人生活、创作目的以及与作者相关的各种资料和可考的依据。在英美新批评派兴起之后,文学批评的视角发生转变。英美新批评派的评论家主要将目光投向小说本身,重点研究小说文本的客观存在,认为文本可以独立存在,而不必依托于作者。罗兰·巴特将这种风格的应用范围扩大,认为文学批评可以忽略作者的经历、意图等,语言的社会化使作品完成之时便独立于作者而存在。上述理论的铺垫大大促进了隐含作者概念的形成,于是布斯适时提出“隐含作者”的概念。国内学者徐岱也在《小说叙事学》中阐述关于隐含作者的观点:“所谓的叙事主体也就是在叙事文本中隐含着的作者。这个作者是作为生活人的小说家的‘第二自我’,它一方面受‘第一自我’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受到创作实践的影响,具有自己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