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https://shimo.im/docs/16q8xBJpovHK0Mq7/ 」
▷女性的职业:
第一步,杀死“屋中的天使”;
第二步,自由地生活
▷女性与小说:
坚持自己的道路,不受蔑视或谴责的影响
▷《简·爱》和《呼啸山庄》:
她能用寥寥几笔勾勒出灵魂,使其不再依赖肉身
▷轻率:既非男性,亦非女性,只是人性
▷劳动妇女协会的回忆:
女人一生的意义,决不是为了
把男人帽檐上的针脚缝得笔直
▷为什么?问题应该被公开讨论,
应该在公共场合被提出来
▷怎样阅读一本书?
自由,正是书籍世界的生命之源
▷手艺:文字不生活在词典里,它们生活在头脑中
▷艺术家与政治:
作家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现实的动荡必然改变他的视角
▷前往西班牙:
告别让那些原本平凡的日常画面变得格外动人
▷论生病:
只有病痛时,我们才想起望一望久违的天空
▷作家日记:思考即抵抗,写作即疗愈
人们往往在病中冲动行事——我们仿佛是游离于常规之外的亡命之徒。而在阅读莎士比亚时,我们正需要这种冲动。并非说我们应当昏昏欲睡地读他,而是因为在清醒的状态下,他的盛名使人望而生畏,甚至使人感到厌倦。评论家们的种种解读让人麻木,削弱了他作品中原本如雷霆般的震撼力。即便这震撼是幻觉,也是一种有益的错觉,一种伟大的快感,一种促使人深入阅读的强烈刺激。莎士比亚正被过度阐释消磨殆尽。或许,英国政府应该禁止再有人写关于他的评论,就像他们将他的纪念碑安置在斯特拉特福,防止被人随意涂鸦。在议论的喧嚣中,我们可以私下大胆推测,或者在书页边缘写下自己的见解。但只要想到有人早已说过,或说得更好,我们的热情便消失殆尽。而病痛,这位无上的主宰,将一切干扰扫荡一空,剩下的就只有莎士比亚与我们自己。他的巨大力量与我们此刻的狂傲交汇,所有的障碍都被扫除,所有的困惑都迎刃而解。此时,我们的脑海回响着《李尔王》或《麦克白》的雷鸣,即便是柯勒律治也只能如远方的老鼠般吱吱叫。
但够了,不谈莎士比亚了,我们看看奥古斯都·黑尔。有些人认为,即使生病,也不该如此突兀地转换主题。他们坚持认为,《两个高贵生命的故事》的作者无法与鲍斯威尔比肩。如果我们说,在文学中,除了一流之作,我们还喜欢的是最糟糕的那种——而唯独对平庸之作嗤之以鼻——他们同样也不会认同。那就随他们去吧,社会规则站在“正常”的一边。然而,对于发烧的人来说,黑尔、水福德爵士和坎宁的名字仿佛温暖的光芒。当然,至少前一百页并非如此。那段篇幅充满了姑母和叔伯,令人迷失挣扎,几乎要沉没。但我们必须提醒自己,文学讲求氛围;即便是大师,也常常让我们等待良久,以便铺垫意境,最终呈现惊喜,或许没有惊喜。黑尔也是如此,他的魅力缓缓渗透。我们终于融入书中的家族世界,但会保持旁观者的距离。于是,当斯图尔特勋爵离开房间——当时正举办一场舞会——下一次听说他的消息,便转眼间到了冰岛,我们和他的家人一样震惊。他说,厌倦社交聚会——那时的英国贵族仍保持着独特的气质,未被理性与知识改变。聚会让他们厌倦,他们便远走冰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