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如图)
▷导言:https://shimo.im/docs/vVAXMwzYrwhd9X3m/
「土耳其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曾说,丹穆若什是世界上读书最多的那个人。丹穆若什或许就像老欧洲的文艺复兴人,当文明晦暗不明的时候,他会通过自己思想的燃烧,让思想和艺术的光明延续下去。八十本书环游地球,既是重构世界文学的版图,也是为人类文化建立一个纸上的记忆宫殿。这记忆既是丹穆若什个人的,也属于近五个世纪以来世界的共同文化记忆。这个独特的写作计划,体现了在危机时刻不退缩的人文力量,当病毒流行的时候,有人依旧在自己的书桌前读书、写作,为黑暗的天地燃灯,给予人间一种希望。」
和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一样,《夜林》有极强的自传色彩,小说以巴恩斯和特尔玛·伍德之间痛苦的恋情为主线。伍德是一位雕塑家,也是从美国来巴黎,能用银尖笔作画。她是《夜林》中罗宾·沃特的原型,巴恩斯则是福尔特的情人诺拉·弗勒德的原型。诺拉之前在美国组织了一个“乞丐沙龙”(paupers' salon),沙龙参与者有“诗人、艺术家、激进人士,也有乞丐和热恋的情人们”。她希望能在巴黎复制“乞丐沙龙”。对诺拉和罗宾之间的关系,巴恩斯在小说中的陈述也相当艺术:“诺拉的心里有一尊罗宾的化石,上面刻着她的身份,这尊化石能够完好如初,是因为它里面一直流着诺拉的血。”
与海明威《流动的盛宴》的怀旧情结大相径庭,巴恩斯的笔调沉重绝望,不乏嘲讽。《夜林》里,巴黎左岸住着一群疯子般的人物,多数是因为之前在别处情感受伤才流落巴黎。罗宾和诺拉结识了费利克斯·沃尔克拜因男爵,他从维也纳移居巴黎,自认很有美学情趣,于时尚能独具一格,却常光顾一家并不入流的马戏团,马戏团的主人曼恩夫人性向不明。小说的核心人物马修·奥康纳医生是个爱尔兰裔美国人,整天喋喋不休,有偷窃癖,干着非法堕胎的勾当,还是变装者。一些在爱情上一再触礁的人会去找马修医生寻求帮助和建议。小说中马修大段大段地发表宏论,譬如“爱尔兰人也许像鲸鱼,不怎么起眼——真他妈的——对不起——在海底——请原谅我,但他们就是有想象力”。但正如他后来正告他的一位听众:“我有的是故事,但你大概很难听出个所以然来。”
巴恩斯努力多年,一再调试和修改自己的写作范式,期冀找到一种叙事方式来呈现自己在巴黎焦灼不安又茫然无措的生活。她通过阅读和重写向比她稍早的同代人学习,特别借鉴了普鲁斯特和乔伊斯的文学技巧,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叙事风格,譬如《夜林》里的费利克斯·沃尔克拜因男爵——那位永远漂泊的犹太人、艺术收藏家,就是介乎乔伊斯小说里的利奥波德·布卢姆和普鲁斯特小说里的夏尔·斯旺之间的人物形象,而喋喋不休的年长“医科学生”马修·奥康纳身上则有巴克·穆利根和夏吕斯男爵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