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如图)
▷导言:https://shimo.im/docs/vVAXMwzYrwhd9X3m/
「土耳其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曾说,丹穆若什是世界上读书最多的那个人。丹穆若什或许就像老欧洲的文艺复兴人,当文明晦暗不明的时候,他会通过自己思想的燃烧,让思想和艺术的光明延续下去。八十本书环游地球,既是重构世界文学的版图,也是为人类文化建立一个纸上的记忆宫殿。这记忆既是丹穆若什个人的,也属于近五个世纪以来世界的共同文化记忆。这个独特的写作计划,体现了在危机时刻不退缩的人文力量,当病毒流行的时候,有人依旧在自己的书桌前读书、写作,为黑暗的天地燃灯,给予人间一种希望。」
巴黎作家中,少有人能像玛格丽特·杜拉斯那样对早年的创伤挥之不去却又妙笔生花,因为她重新创作了自己十五岁时在殖民地时期越南的一段惊世骇俗的情爱故事。杜拉斯本名玛格丽特·多纳迪厄,她于一九一四年出生在当时的法属印度支那,在底层侨民家庭长大。她守寡的妈妈费力养活自己和三个孩子,一次失败的稻谷种植园投资使得他们的状况雪上加霜。一九三一年,玛格丽特逃到巴黎上大学,从此踏上持续一生的重塑自我的旅程。她把专业从数学转为法律,把自己的名字改成已故父亲所住村庄的名字,并开始投身写作。战争爆发后,她在巴黎为维希政府工作,但与丈夫罗伯特·安泰尔姆秘密加入了共产党,支持抵抗运动。安泰尔姆于一九四四年被捕,在布痕瓦尔德和达豪集中营受尽折磨,险些丧命。这段婚姻未能幸存。
战争岁月中,杜拉斯开始回忆她成长过程中饱受虐待的家庭环境。她的妈妈和大哥经常在家里恶意打骂她,靠着与一位年长的东方男人的情事,杜拉斯才感受到一点生命的微光。在她一九九六年去世以后,人们在她的手稿中找到一本战时笔记本,上面大约有七十页关于她少女和青年时代的记载。这些笔记显然与普鲁斯特《驳圣伯夫》中所记泡在椴花茶里的小玛德琳娜蛋糕一样都是实录,使得我们能够追溯引向她最著名的作品、荣获一九八四年龚古尔奖的《情人》中间的转变过程。这本书具有强烈的自传性,从此书封面上不断使用的一张她早期的照片上就可以看出来。这张照片后来也成为一九九二年让–雅克·阿诺拍摄的同名电影版本中无名女主人公的形象模版,由简·马奇饰演,她的母亲有越南和中国的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