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巨人的肩膀上
▷美
▷丑
▷绝对与相对
▷美丽的火
▷看不见
▷悖论与警句
▷假话、谎言与捏造
▷论一些不完美的艺术形式
▷揭秘
▷阴谋
▷表现“神圣”

有人会说,“神圣”就是“绝对”。但后者是某些哲学、宗教谈论的对象,因此它是哲学概念;而“神圣”被看作一种神秘的力量,是所有宗教思想和情感的源泉。如果说“绝对”孕育了哲学,那么哲学最多只能辨认出“神圣”的存在,或者至少辨认出它作为人类精神常量的显圣。简单来说,在轰鸣的雷声中,一棵树被闪电击中,如果不将其看成超验实体或意志的表现,那它只是一桩无意义的可怕意外。但当它变得神圣时,则会令人心生敬畏,就显得不那么可怕了。
因此,神圣展现出庄严、神秘、震颤、迷人的一面,它战胜理性,使人震撼惊愕,同时引发排斥和吸引。虽然无法用明确的概念描述,却可以感知,就像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面对无限时产生的依赖、脆弱、无力以及虚无的感情。
有时,对神圣的体验是难以名状的。于是人们拜倒在它脚下,为之上祭品,甚至用活人献祭。还有些时候,尤其是对没受过教育的人来说,他们更希望亲眼看到神圣,由此催生了对“显圣物”的需要——神圣以一种可见的形式示人,以便于我们理解。因此,为了以后有话可说,那些体验过神圣的人想要看到“令人战栗的神秘”,否则便只剩下体验的“果”——惊奇、错愕、慌乱和恐惧,而这正是人们想要逃避的。

《天降吗哪》
18世纪
朱塞佩·安杰利
威尼斯,圣斯达艾教堂

《圣保罗的皈依》
1601年
卡拉瓦乔
罗马,人民圣母教堂

《十字架显圣》
1520—1524年
拉斐尔及其弟子
梵蒂冈,君士坦丁厅

——《表现神圣》

关注

在《法蒂玛的讯息》这篇神学评论中,有一章的题目意味深长——“个人启示的人类学构造”,里面写道:
在这一领域中,神学人类学分为三种感知形式或者说“幻象”:第一种是感官的幻象,也就是外在的身体感知。其余两种分别是内在感知和灵魂感知。显然,在露德和法蒂玛等地发生的圣母显现,并非只是简单的外在感官感知:所看到的画面和人物并非像一棵树或一间房子那样置身于空间中,这一点很明显,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显圣的景象。同样,它也不是存在于头脑中的无图像的灵魂感知,这是高等级神秘主义的做法。因此,只能是第二种形式的感知——内在感知……所谓内在幻象并非幻想,而只不过是一种主观的想象,也就是说灵魂被某些超越了感官的实物触动,由此不可感、不可见的事物才能被看见……因此,我们大概可以理解为什么孩子会备受神启的“青睐”:他们的灵魂尚未堕落,内在感知力还未受损……正如我们所说,内在感知不是幻想,它也有边界。即使在外在感知中,也总是有主观因素的影子:我们看到的不是纯粹的事物,而是经由感官过滤、转译的产物。这一点在内在感知中更为明显,特别是涉及超验的实体时。主体,也就是看到幻象的人更强烈地参与其中,用他所具备的认知水平和表现方式竭尽所能地去感知。对内在感知的转译过程,要比外在感知更为广泛,因为主体也作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参与了所显现的形象的塑造。他所看到的只可能是其能力许可范围内的形象。这种感知并非另一个世界的简单翻版,还受到主体能力和局限的影响。
在所有显圣事件中,这些理论都是成立的,包括法蒂玛的孩子们所见的幻象。孩子们描述的那些场景并不是简单的想象,而是对更高的内在本源的真实感知的结果,但我们不应该认为另一个世界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了,天堂以其纯粹的本质显现,正如我们希望有朝一日在与上帝的最终结合中看到的那样。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些景象代表了来自天堂的脉动和看到幻象的人——也就是孩子们——接受这种脉动的能力的综合。

登录以加入对话
万象千言

本站话题休闲取向,欢迎使用。以下类型用户请勿注册:激进民运人士、左翼爱国者、网络评论员。

访客查看账户公共页面 (1234.as/@username) 仅显示 10 条最新嘟文,如果需要查看更多,请关注或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