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https://shimo.im/docs/913JMJM4dJcvyPAE/
「《全唐诗》收录了420余首涉及侠客书写的诗歌,在唐诗中虽只占很小比例,但与其他朝代相比也算是数量颇丰,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完整体系。在体裁方面,唐代的咏侠诗涉及古体诗、近体诗、乐府诗、歌行体等,可谓十分完备;在艺术方面,唐代的咏侠诗继往开来,吸收了魏晋诗歌的名士风度,结合了由春秋战国发展而来的侠客精神,发展出豪迈悲怆、恢宏大气的风格,对后世的侠客诗歌产生巨大的影响。」
西域边境也会有自小在当地长大的“边城儿”。酷爱侠风的李白写了不少与游侠有关的诗篇,其中的《行行游且猎篇》讲述的就是边境男儿的英雄本色。这里的男儿“生年不读一字书,但将游猎夸轻趫”。其行为与儒家传统格格不入,但有一种骨子里的豪迈气概。酒到半酣时去塞上打猎,结果“海边观者皆辟易,猛气英风振沙碛”。诗人将纪实与夸张巧妙结合,突出了边塞游侠的英气震天,甚至感慨“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诗作的创作背景正是唐王朝开始由盛转衰的时间段,边境外有吐蕃等国家虎视眈眈,内又有安禄山叛变在即,正是国家急需善战之人的时候,也难怪一直有心报效国家的李白生出读书无用的念头。令狐楚的《年少行四首》(其一)同样讲述了在边城成长的游侠的一生。这位游侠少年边州放狂,因为他有“骣骑蕃马射黄羊”的骑射技艺,这样疏狂不羁的游侠年老之后自然不会泯然众人,怀抱一颗报国的拳拳之心,即使筋力锐减,仍是“犹倚营门数雁行”。这些游侠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胡人,但因生活区域接近胡地,生活习俗与胡人接近,在此便将这些游侠归入“胡人游侠”部分一并讨论。
唐代的尚武气质与胡汉交融的社会背景让唐人对游侠分外推崇。诗作中常常会歌咏古代游侠,并在这一基础上结合自身经历做出个人化的诠释。这使得历史游侠在唐人的咏侠诗中呈现出比史料更为丰富的饱满形象。这些多变而又统一的历史游侠形象,反映出唐人对侠的认知判断与个人喜好。这些融入了主观情绪的表达,让历史游侠具有了人性的色彩,不再只是史书中让人扼腕的悲情英雄。
对边功的追求与自身任侠气质的高涨,让唐代游侠的活动范围极其广阔,由城市到边塞,都可以看到游侠的身影。不同的地域活动让游侠的形象不再单一,活动方式也花样颇多:既有行军作战、射猎斗鹰的热血刺激,也有花前月下、伴香偎玉的香艳温情。这使得唐代咏侠诗除涉及游侠的书写之外,也包含了与游侠有交集的人物。这些人物既有与边塞游侠对垒作战的胡人士兵,也有翘首盼郎归来的深闺思妇,更有一笑值千金的楚馆娇娃。除此之外,唐代咏侠诗中还出现了唐代独有的游侠形象:胡人游侠。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与不同类型的游侠串联并存,为后人描绘出一幅幅生动具体、风格各异的游侠生活图。后人在阅读相关诗作时,不但能够对唐代游侠类型一目了然,还能从中了解唐代的生活习俗,更全面地掌握唐代整体的社会风气以及政治局面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