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侃”没有确切定义。不过,它的基本涵义无非是“什么也没说”,无聊闲扯、政治观念、体育话题,无所不及,可是,就是不谈正事。当然,这种人群一般会按照职业划分,例如,买卖人一般会与其他买卖人神侃。服装设计师乐于与服装设计师神侃。一些神侃的人是退休的人,他们喜欢中午来到人头攒动的地方与人保持接触,避免孤独。服装区几乎所有神侃的人都是男人。
纽约服装区的建筑环境很糟糕。没有树,市容不整,满是噪声和烟尘,机动车行驶状况很差,甚至自行车手也试图在那里得到一席之地。当我们询问那些“侃爷”是否乐于往北走找一个广场和开放空间神侃时,他们会盯着我们,仿佛我们是疯子。其他地方?人们并不在那里工作。极其简单。第七大道的这个地方是人们聚集的中心。
最确定的一点是,我们找不到几个地方会如此清晰地证明,中心位置和口头交流词汇之间的关系。神侃群体不是静态的,它在不断变动中。有些人的神侃可能延续10分钟,然后散开,新的群体取代他们。其他群体会不断更新他们自己,旧人走了,新人来了,这些群体会把新人融合进来。那里有一些闲逛的人,常常是年资较深的人,我们可以通过周围人对他们的尊重来确定这点。他们在那个地方工作,喊住朋友,瞎聊几句,大概了解当时那里的人们在谈什么,然后瞎扯几句。我们当时跟踪过一个人,他与8个不同的小组交谈。他与他们搭讪,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他们带着兴趣听他说什么。无论他说的是什么,他与人交流的内容几乎是几何级增长的。——而且也并不是“什么也没说”。
另外一个神侃的地方是纽约的钻石区,第四十七街在第五大道和第六大道之间那一街段。那里的主角是哈西德派犹太人。那里的神侃基本上都是在侃生意经,那条街上有许多重要商务机构。当然,那里也有很多社交神侃,冬季的几个月里,那里的神侃也不间断。
这里的确有民族因素需要考虑。我们发现了植根于正统派犹太教文化中的丰富的手势语汇。埃弗龙(David Efron)把纽约东部犹太人与南部意大利人进行了比较。埃弗龙发现,意大利人的手势具有非常具体的意义,而且,这些手势已经流传了很多代人。埃弗龙阅读了有关手势的古书(如约里奥1832年写的《那不勒斯人的手势》),他发现,手势与100年以前相同,实际上,那不勒斯人的手势沿袭了古罗马和古希腊人的手势。现在,手势被描绘成具有特定意义的东西,一个人可以用它们讲故事,其他人可以遵循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