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大公司外迁』
大公司外迁缓慢开始。第一家撤出纽约市区的公司是通用食品公司,它于1954年撤往怀特普莱恩斯。10年以后,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先搬到阿蒙克,然后,搬到奥林,再后来,搬到斯坦福。1970年,大公司外迁逐渐加剧。一些公司搬到了美国南部和西南部,即所谓阳光地带。大部分公司迁往纽约的郊区,特别是康涅狄格州的费尔菲尔德县。到1976年,30家大公司搬出了纽约市区,更多的公司正在搬迁,包括最大的公司之一,联合碳化物公司。写字楼空置率正在攀升。随着纽约市接近破产边缘,纽约市看上去仿佛要全面崩溃了。
许多人说,不早不晚,水到渠成。甚至纽约人也对此发难。《纽约时报》发表《不怪联合碳化物公司》的社评;是纽约市让联合碳化物公司失望了。新泽西州立大学城市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斯特恩利布(George Sternlieb)博士在此之前已经预料到会有大公司迁出纽约内城的这一天,他说:“让头上中弹的人花点时间明白他已经死定了。纽约可能不明白它死定了,但是,我们只要看看外迁公司的数目,纽约死定了的事实便昭然若揭了。”
然而,纽约的崩溃还在延续。当时关于纽约的负面新闻接踵而来,于是,纽约的形势触底。至今还没有决定外迁的公司可能就不搬迁了。已经搬走的那些公司其实很久以前就露出它们想搬迁的愿望。我们研究公共空间时早已看到这种大公司外迁的早期示警迹象,那就是那些大公司自己的写字楼。大公司其实会给出提示:它们在城里待不长了。
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公园大道的总部就是这样的建筑。这幢建筑当时是国际建筑公司斯基德莫尔、奥因斯和梅里尔的最佳作品,很壮观。但是,这幢建筑在运转上处处显示出对这座城市的不信任。这座建筑的两侧和前面都是空旷的带状空间,没有任何长凳或台沿可以让人稍稍落座。建筑入口由保安把守。1976年,联合碳化物公司宣布它要离开纽约,搬到康涅狄格州西南部的丹伯里去,这个消息应该是预料之中的。
10年过去了,我们有了翔实的数据。我使用市值这种最没有水分的指标,追踪了38家从城区迁出的公司和36家没有搬迁的公司。
第一个发现是,在39家从城区搬出的公司中,17家公司已经找不到了。它们已经卖掉了,或者与别的公司合并了,不再是主要合伙人,剩下22家公司。我追踪了这22家公司从1976年12月31日至1987年12月31日期间的股市价值,市值上升了107%,高于93%的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
没有离开纽约的公司怎样呢?结果是出人预料的。36家没有离开纽约市区的大公司的市值平均增加了277%,比搬出城区的公司的市值增长高出2.5倍。
因为变量太多,所以,很难确定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和结果。可能因为公司地处郊区反应迟钝了。但是,我们也可以说,公司因为迁出城区才好起来的,否则会更糟糕。
我认为,公司在迁出城区之前就已经有走下坡路的蛛丝马迹。搬出去的动力似乎来自公司内部,是公司周期性变化的结果,独立于市区和市区问题。简而言之,那些搬出去的公司本身就经营得不好。有些已经老了,负担很重,发展缓慢。若干公司有着同样的问题。(美国制罐公司完全失去了原先的生意,把公司名换成了PRI,向金融转型。)套用约翰逊的话说:如果一家公司厌倦纽约了,那么,那家公司肯定就厌倦了生活了。
那些公司越来越讨厌纽约市区。它们常常引述某人的抱怨来表达它们自己的愿望。它们青睐桀骜不驯的乡巴佬。当公司最终宣布它们要搬走时,那是对纽约市区的一种报复。选择离开市区是一种退缩的行为,回到过去。纯粹的搬迁、规划研究和设计工作可能是一剂强心针。无论如何,搬迁对于高级管理小组的确是一剂强心针,而对于下属未必如此,他们只得加入搬迁。
另外一项研究显示,搬出去的公司和留在城区的公司在绩效上有很大差别。阿姆斯特朗(Regina Belz Armstrong)在区域规划协会1980年的一份评估中分析了三种公司:留在纽约市区的,搬到郊区的,完全迁出纽约大都市区的。她研究的因素是生产率、效益和增长速度。
就1972年至1975年搬到郊区去的23家公司来讲,大部分公司的效益低于纽约大都市区相同产业公司的平均效益,大部分公司的增长率仅为其他公司的50%。搬出纽约大都市区的20个公司的绩效比平均水平稍许低一点。
根据我的研究,留在纽约市区的公司经营得很好。每美元劳动力的产出和效益平均值高于区域和国家的平均水平,增长速度高于搬出城区的公司的平均水平。